什麼?家屬也可以陪住養老院?
“奶奶,我們要不要去看下養老院?”飯桌上,孫女試探性地開了口。
家中有兩位患高血壓、冠心病等多種基礎疾病的八旬老人,劉紅母女倆被日常照護壓得透不過氣。事實上,老人也想過住養老院,又怕自己不能適應。聽聞有養老院推出“家屬陪住”服務,老人和小輩都動了心。
今年以來,市民政局鼓勵有條件的養老機構推出“試住”服務,給予老人更多緩衝和選擇空間。思路打開,滬上部分養老機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試點“家屬陪住”服務。“家屬入院一起試住,既緩解了老人可能產生的‘分離焦慮’,也讓家屬直觀感受老年視角下的真實生活。”參與試點的上海市普陀城怡養護院院長張振韻解釋。
此前,劉紅踩點了不少養老機構,通常情況下連參觀時間都有具體規定,沒想到,現在有養老院可以試點家屬陪住。
考慮到兩位老人入住的是單元式雙人間,無需拼房,不會影響其他入住者。張振韻說,有親人在旁,能幫助老人順利度過適應期。
推出這個人性化管理的細節,對養老機構來說,也是一次考驗,意味着服務細節如放大鏡般一覽無遺地呈現眼前。但張振韻這樣理解:將養老院的真實一面呈現在老人及其家屬面前,能避免後續產生誤解或矛盾。
事實印證,沉浸式陪住,也讓老人家屬放下“送老人到養老院就是不孝”的愧疚。
試住期間,劉紅髮現,夜間時段,值班護理員會從房門口的透明玻璃觀望老人狀況。部分老人有起夜習慣,需要護理員推門入內幫忙,門口的鎖釦也有相關設計,避免發生插銷轉動聲響,影響同屋老人。
滬上部分養老機構試點“家屬陪住”服務,劉紅(左)正在陪同母親體驗養老院的康復治療
還有老人的常備小藥盒。兩位老人在家時,無論工作多忙,劉紅每晚睡前最後張羅的一件事便是根據老人不同疾病的用藥順序和劑量,逐一整理藥盒,每天至少花費20分鐘。如今,這一切由專業護理員代勞。
這些不經意的服務細節打動了劉紅。陪住了3個晚上,她決定放手一試。
從一日三餐到醫療服務,養老院的各項硬件設施令人放心,劉紅的家距離養老院也就“一碗湯的距離”,但她還是擔心,“怕父母覺得自己被拋棄”。
每天上班前,她堅持來探望父母。一個招呼、一個眼神,就像此前在家裡一樣。下班後,她也在經過養老院時擡眼看下父母所在的房間是否“亮燈”。
養老院內的房間,也復刻成家的模樣。陽臺上,向上攀爬的綠葫蘆讓人欣喜,一旁的風信子含苞待放。這些由老人精心呵護的“老夥伴”,也悉數移至“新家”。
與母親的聊天中,劉紅髮現老人還結交了新的“活動搭子”。大家一同參加手工活動、一道看電影,消解了寂寞。
有一次劉紅給母親打電話,原本常常守在電話旁的老人這次卻匆匆掛了電話,“我們正在搞活動,等等再給你回電”。劉紅說:“媽媽找到了她的新世界”。
老人眼中,親屬陪住的一段時間,也幫助她模糊了養老機構與家的界限。
有一回,老人看到窗外一棵柿子樹長勢極佳。她興致勃勃叫上女兒陪自己實地去看看。臨時起意的出院行程,一路“綠燈”,讓她感覺還在家中般自由自在。
也有老人大病初癒從醫院回到養老院,家人在其最需要支撐的康復期陪住了一段時間,讓老人病痛之餘多了一絲寬慰。
張振韻介紹說,在管理中儘可能平衡老人便捷與安全的需求。針對行動尚可自理的活力老人,無需護理員陪同便可外出;高齡老人可在親屬陪同下外出。遇上患病康復等特殊情況,老人家屬也可申請陪住。
在她看來,機構與居家養老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應順應老人不同階段的需求絲滑轉換。她曾接收過一對母女,因女兒髖關節受損暫時無法照料母親,兩人一同入住機構。等康復期過後,兩人思慮再三,又決定回家。
歷經試住,劉紅家的兩位老人決定入住養老院。來年春節,家人也在養老院提前預訂了年夜飯,闔家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