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新舊動能有序銜接
推動製造業領域設備更新有利於促進技術進步、擴大有效投資、提升先進產能比重,對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與重慶一樣,許多地方積極推進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加快重塑製造業競爭力。
製造業企業量大面廣,設備種類繁多、專業性強,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升級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要因地制宜,科學把握大規模設備更新的內在邏輯,充分運用辯證思維,處理好破與立、點與面、穩與進等辯證關係,有力、有序、有效推進製造業設備更新。
平衡“破”與“立”。設備更新表面上看是用新生產設備實現“騰籠換鳥”,實質上是以科技創新驅動新舊動能轉換的進程。在這一過程中,“立”的是新設備、新技術、新模式,“破”的是落後設備和舊的生產模式,目的是降本增效。企業要摸清家底,算好破立轉換的經濟賬,構建“漸進滲透、滾動替代”的更新機制,先立後破、有立有破,在破與立的動態平衡中實現新舊動能有序銜接,避免因過快淘汰舊設備導致產業鏈斷裂。
貫通“點”與“面”。站在產業變革的歷史性窗口,設備更新不單是企業個體需求,更是產業集羣躍升的關鍵支撐,需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推進。只有打通企業單點變革與產業整體轉型的傳導路徑,以點的突破撬動面的升級,以面的規劃引導點的佈局,以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促進點與面共振,才能促成產業轉型升級的燎原之勢。
兼顧“穩”與“進”。在國家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帶動下,各地推動設備更新的熱情高漲。在制定政策和配置資源過程中,地方政府應充分考量自身產業實際和企業市場需求,找準重點領域,穩中求進、循序漸進。要精準把握技術迭代週期與市場消化能力的匹配度,不能因求穩而錯失技術革命窗口,也不可爲求進而忽視系統風險,更要防止過度更新透支企業轉型能力。 (經濟日報記者 吳陸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