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物給付」去年助313萬人 衛福部:擬於「社救法」草案列專章
衛福部今天舉辦「實物給付國際交流研討會」。圖/衛福部提供
「實物給付」是有別於「現金給付」的弱勢扶助措施,直接將日常生活用品、食物等提供符合資格的弱勢民衆,我國推動實物給付25年,但至今尚未入法。衛福部社工司指出,以去年爲例,結合民間實物銀行等,共提供313萬人次照顧,其中47%爲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爲落實貧窮家庭基本生活保障,已規畫在社會救助法草案中,增列「實物給付專章」。
衛福部社工司副司長楊雅嵐表示,爲擴大照顧弱勢,衛福部與各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合作,設置「實物銀行」等各項實物給付服務,113年提供313萬人次照顧,其中47%爲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另53%爲其他經濟不利處境者,透過實物給付,減輕弱勢家庭生活壓力。我國「社福基本法」規定,應藉多元型式,保障弱勢民衆基本生活,爲此衛福部已研擬將「實物給付」納入救助體系。
衛福部今天舉辦「實物給付國際交流研討會」,明天將舉辦「實物給付國際交流實務工作坊」,且已於會前安排國外學者造訪桃園安家實物銀行、臺灣食物銀行聯合會、北區倉儲中心等多數據點。與會國內外專家共140人,美、德、日、韓四國專家與我國政府及民間單位代表,共同探討如何在尊重受助者尊嚴下,強化在地資源動員、發展永續機制,及深化社工專業角色。
楊雅嵐說,我國實物給付特色爲社會救助導向,兼重物資及食物提供,且結合專業社工評估服務,美國則強調倉儲型、制度型食物銀行跨區運作,德國着重「惜食」觀念與社會責任,日本偏重食物救助,且執行上以民間爲主導,韓國雖採公私協力,但官方角色較其他國家重。衛福部11月6日將舉行「國際實物給付政策跨部會交流會議」,邀請國外專家與國內各部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