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探|粥餅倫“巡餅”很忙,誰是山寨流量明星背後推手?

“餅倫,我要一份七里香的灌餅,可以在一首歌的時間內做熟嗎?”

“好嘞!”

隨着坐在門口彈琴的人一聲呼喊,“粥餅倫灌餅天津店”門口響起了“給我一首歌的時間”,而買餅的隊伍已經超過30人。

粥餅倫因長相與周杰倫撞臉而走紅,在流量的助推之下,如今將雞蛋灌餅生意擴大到了天津。10月17日上午8:43,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走訪“粥餅倫灌餅天津店”時,門前已經排起了長龍。

這一店鋪售賣的雞蛋灌餅價格從9元至最高30元不等。記者購買了一套最貴的30元“頂配全家福灌餅”,味道和普通雞蛋灌餅並無兩樣,但分量足可以代替一頓正餐。

頂着山寨標籤,4年時間粥餅倫熱度不減,今年更是憑藉“全國巡餅”賺足眼球。目前,粥餅倫在各大平臺的粉絲總數約300萬,對於依舊選擇做餅,他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沒什麼才藝,啥也不會,還是踏實的幹這個。”

在業內看來,爲了追求流量,素人背後或多或少都有多頻道網絡機構(MCN機構)充當“流量操盤手”的影子。

“粥餅倫灌餅天津店”前排起長隊。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攝

餅店擴到天津,排隊兩小時

從保定輾轉天津,粥餅倫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去年我來過天津,結果大家又是給吃的又是給喝的,我想一句謝謝誰都會說,但誠意感情不到位,後來想了想,天津熱鬧、人多、政策好,是大城市,我就第一站先來天津了。”

對於如今的熱度,在河北省保定市經營雞蛋灌餅攤位十餘年的粥餅倫,或許並未料到。早在2020年,一位顧客拍攝粥餅倫做雞蛋灌餅,並配上週杰倫的音樂發佈在網上,粥餅倫迅速出圈。

貝殼財經記者走訪時看到,也有人想要接住粥餅倫自帶的熱度和流量。記者在排隊時聽到店門口總是傳來周杰倫的鋼琴版音樂,起初以爲是店內播放的歌曲,後來才發現,是路過的市民。現場彈奏鋼琴的田先生告訴記者,他在天津工作,也是周杰倫的粉絲,“我是8:30來排隊的,當時已經排了好多人,互動都是現場即興的,比如‘攤一個反方向的餅’。”

在天津開業三天,“粥餅倫灌餅店”一直排着長龍。10月17日,貝殼財經記者從上午8:53開始排隊,最終在10:42拿到了灌餅,等了接近兩個小時。排在記者前面的人告訴記者,自己凌晨5點從天津市武清區打車加公交來打卡。一對夫婦則表示,他們從塘沽7點坐輕軌只爲看看粥餅倫。

對於未來的計劃比如會不會開分店,粥餅倫表示,如果天津兄弟姐妹們都支持,就會繼續,也許會繼續弄兩個分店,但再大可能“頭腦就不行”了。

“目前的經營情況超出預期了,準備的菜啊什麼的都不夠,得趕緊備料,計劃趕不上變化啊,來天津沒錯,幹就完了。”粥餅倫對貝殼財經記者說。

粥餅倫接受記者採訪。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攝

粉絲漲超百萬,業內:素人包裝“走量不重質”

“不是杰倫門票買不起,而是9塊錢的灌餅更有性價比。”粥餅倫走紅後,活躍於互聯網,也始終在做餅的路上 。

進入2024年,“粥餅倫”開始全國各地賣餅。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全國巡餅”的第一個目的地是北京一家煎餅店,前來拍照和吃餅的人排了兩個大隊。如今,他已“巡”過石家莊、杭州、鄭州、深圳、天津、成都、長沙等地。這些活動大多是當地商場或企業作爲主辦方邀請,爲了帶流量、籠絡人氣。

天眼查App顯示,9月11日,天津市和平區舟餅倫快餐店(個體工商戶)成立,經營者爲白獻英(粥餅倫本名),經營範圍爲餐飲服務。值得一提的是,白獻英已申請註冊多枚“周餅倫”“粥餅倫”“舟餅倫”“粥餅輪”文字及圖形商標,當前上述商標多數已註冊成功。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粥餅倫也在爲持續的熱度造勢。去年9月,其曾在周杰倫天津演唱會門口賣灌餅,跟粉絲合影 。直播帶貨、線下活動似乎成了一個通用的流量變現方法,目前粥餅倫暫未開始帶貨,不過,“粥餅倫”的抖音賬號上,櫥窗內已開始上架商品,涉及食品、垃圾袋、手機支架等16件商品,價格主要集中在20元左右。

在粥餅倫的視頻評論區中,關於如何增收的討論從未停息。今年3月,粥餅倫發視頻稱2020年與一個傳媒公司簽過一個手寫的協議,現在沒有籤任何公司。不過,三個月後,周杰倫的另一個模仿者在多地酒吧巡演,其中一站的“票價”高達6000元,粥餅倫因和其“合體”,遭到周杰倫粉絲的質疑和抵制。

據蟬媽媽數據顯示,目前,“粥餅倫”抖音粉絲總數175.1萬,粉絲團人數3.4萬,近30天內累計開直播18場,平均直播開播時長1小時46分7秒,場均觀看10.8萬人次。其中,10月15日開播的《今天天津店開業!歡迎大家!》累計直播時長達6小時32分,有77.7萬人次觀看。

王晶(化名)曾就職於杭州的一家MCN機構,她告訴貝殼財經記者,這些事件背後MCN機構可能充當“流量操盤手”。公司曾經也包裝過不少“素人”,但她做了一段時間後發現,公司過度追求流量,發佈不實信息、蹭炒熱點事件、煽動輿論情緒、挑戰公序良俗甚至法律底線,她感到害怕,做了不到6個月就離職了。

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MCN機構相當於互聯網領域的明星經紀人,在招收一批網絡主播和創作者後,爲其提供內容策劃、宣傳推廣、粉絲管理、簽約代理等服務,以實現網紅孵化、IP衍生、流量變現等目的。伴隨各類自媒體激烈競爭,部分MCN機構在逐利衝動下成爲網絡亂象始作俑者,吸睛套路層出不窮。

王晶告訴記者,她所在MCN機構業務類型廣、動員能力強,能夠整合網絡資源,但對於孵化網紅“走量不重質”。公司提供16800元50條、26800元100條短視頻策劃的套餐,其中就包含設計腳本等服務。據其透露,機構“老師”簽約素人後,一般會給予其內容技術指導、流量推引扶持等,或是由機構內部的創作者互推引流,或是從平臺購買“曝光度”。

“一般從素人到‘腰部網紅’的孵化期大約3至6個月,人均投入20萬元,回報期爲4至10個月。”王晶坦言,公司孵化網紅的成功率很低,有時低於10%,在逐利衝動下很難對發佈內容打磨把關。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俞金旻 羅亦丹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