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導演了“孟村悲劇”?
一具年輕女子的屍體,一本滿是"家務事"標籤的案卷,一場全民憤怒的追問——河北孟村25歲女子被家暴致死案,再次將家暴這個沉痾頑疾推向公衆視野。
8月24日晚,河北滄州孟村公安發佈警情通報:8月22日,25歲的劉某某因鈍性外力致顱腦損傷死亡,其26歲的丈夫金某和48歲的婆婆張某被刑拘。
事發當天的監控記錄下金某和父親將昏迷的劉某某拖進電梯,送往醫院的過程。醫院最初給出的死亡證明是“心梗”。但直到家屬強行要求二次屍檢,真相才浮出水面:鈍性外力致顱腦損傷死亡。
隨着事件發酵,越來越多的細節被公之於衆。劉某一直很愛她老公,一直在用心經營自己的小家。誰能想到這份看似甜蜜的生活,最後竟以“被活活打死”收場?更讓人齒冷的是,婆婆還幫着僞造證據,試圖掩蓋這樁血淋淋的惡行。
更離譜的是醫院那紙“心梗死亡”證明,是診療疏漏還是另有隱情?這張證明背後的真相,必須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扒開,少一個環節的核查,都是對逝者的二次傷害。
事實上,早在2016年,我國就正式施行《反家庭暴力法》,構建起了一套相對完備且科學的反家暴制度體系。然而,在現實生活的複雜情境中,諸多受害者往往由於對施暴者的極度恐懼、長期處於被控制的壓抑狀態,以及對法律救濟具體流程的不瞭解等多重因素交織,導致未能及時啓動這些本應發揮關鍵作用的保護機制。就如劉某某家屬所透露的信息,“新婚不到十天她就說被打,此後再未向家人傾訴”。
這起令人悲痛的悲劇,如同放大鏡一般,清晰暴露了當前反家暴工作中存在的諸多短板與問題。目前,該案已經被移交異地偵辦,相信司法機關能秉持公正、嚴謹的態度,查個明明白白,還原事件的真實全貌,讓施暴者付出法律代價。
每個家庭都該是溫暖的港灣,而非暴力的囚籠。我們必須認識到,暴力從來不是愛的表達,從第一次推搡、第一次辱罵開始,就應該尋求幫助和干預。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見鄰居、朋友有異常受傷、情緒低落等疑似遭受家暴的跡象時,不妨多一句關切的詢問,多一次勇敢的報警。或許,我們這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就能成爲挽救一條生命、拯救一個家庭的關鍵力量。
編輯: 秦揚軻
責編: 趙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