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級拋售!美債暴跌,避險資產失效?
4月伊始,美國國債市場經歷了歷史罕見的劇烈震盪。
4月9日,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飆升至4.46%,單日漲幅達20個基點,創下自1981年以來的最大三日波動紀錄;30年期收益率更是突破4.7%,刷新疫情初期以來的高點。
這一輪拋售的導火索直指本週的國債拍賣遇冷。4月7日,美國財政部58億美元3年期國債拍賣慘淡,創2023年以來最低水平,市場對後續10年期和30年期國債拍賣的擔憂迅速升溫。除此之外,對衝基金“全面去槓桿”,萬億規模的基差交易正在緊急平倉。
基金大規模平倉
Columbia Threadneedle利率策略師Ed Al-Hussainy觀察到,30年期掉期利率與同期限國債利差創歷史新低,表明對衝基金正大規模拋售長債以填補保證金缺口。
基差交易的大規模平倉被認爲是此次美債拋售的核心推手。
所謂基差交易,是一種利用國債現貨與期貨價差套利的高槓杆策略,對衝基金通常以50—100倍槓桿放大收益。然而,當市場波動加劇時,融資方(如投行)會提高保證金要求,迫使基金拋售現貨以滿足流動性需求,形成惡性循環。
中金公司數據顯示,當前基差交易規模已達1萬億美元,是2020年疫情前的兩倍。
Marlborough Investment Management經理James Athey警告,此情景與2020年3月基差交易崩盤如出一轍,“流動性枯竭可能推動金融危機重演”。
新加坡Aravali資產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Mukesh Dave表示:“一旦融資鏈收緊,基金就必須被迫賣出,這加速了債市的崩潰。”
此外,市場對特朗普政府“對等關稅”政策的擔憂進一步放大了美債拋售壓力。當地時間4月8日,特朗普發表講話稱,美國將對藥品徵收關稅。
尋找避險標的
除了美債被拋售,日本長期限國債亦面臨較大壓力,日本3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25.5個基點至2.75%,創2004年8月以來新高。
此前,日本有議員呼籲日本考慮出售其持有的美國國債,作爲對美國所謂“對等關稅”的應對措施。美國國債是日本鉅額外匯儲備的一部分。
不過,4月9日,日本財務大臣加藤勝信(Katsunobu Kato)排除了利用美債作爲對抗關稅政策的可能性。
加藤在國會表示,“我們管理美國國債的立場是爲未來可能需要進行匯率干預做準備,而不是出於雙邊外交考慮。”
眼下,美債的傳統避險地位正遭遇結構性挑戰,全球資本加速尋找替代選項。
ANZ高級利率策略師Jack Chambers指出,當前市場已進入“非理性恐慌階段”,投資者拋售美債換取現金的行爲顛覆了常規邏輯——儘管美聯儲降息預期升溫,但收益率仍飆升。
花旗集團G10利率策略師Ben Wiltshire認爲,美債可能正失去其作爲全球固定收益市場“中軸”的地位,流動性枯竭和基差交易風險導致其避險功能失效。花旗集團報告稱,投資者正轉向歐元區、澳大利亞主權債券。
景順固定收益可持續及影響力投資組合經理林純暉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最近美國關稅政策帶來的憂慮導致全球風險資產遭到拋售,亞洲投資級別債券則表現穩健,息差擴大幅度較低,跑贏美國投資級別債券。亞洲債券這一資產類別可提供多元化的行業敞口,非金融行業佔指數權重不超過10%,這在當前環境下是一個優勢。“從行業角度看,專注當地市場而且基本面穩定的亞洲債券發行人的表現會更穩健,並因此帶來投資機會,包括中國科技、媒體和電信(TMT)、澳大利亞公共事業、印度非銀行業金融公司、印度投資級別債券、澳門博彩業、亞洲消費等領域的部分發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