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關心|防範AI侵權 你的聲音被“偷”了嗎?

親耳聽到的就是真的嗎?未必。網絡平臺上,AI聲音隨處可見。

一些商家爲謀利,通過 AI 模仿知名人士聲音編造內容帶貨,如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就表示,有多個賬號未經其許可,通過語音合成模仿他的聲音進行直播帶貨,他多次向平臺投訴但屢禁不絕。還有不法分子利用 AI“偷” 聲音實施詐騙,仿冒老人孫子聲音詐騙老人錢財,給受害者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中國科學院模式識別實驗室工程師牛少東表示,隨着算法進步,在高性能設備和高精度模型加持下,AI 生成語音從 “一眼假” 升級到 “真假難辨”。如今一些 APP 最快十幾秒就能完成聲音合成,且無需授權證明,這讓ai生成聲音的門檻迅速降低。

面對 AI 聲音濫用亂象,2024 年 4 月,北京互聯網法院宣判全國首例 “AI 聲音侵權案”,明確自然人聲音權益保護範圍。2025 年中央網信辦發佈 “清朗” 系列專項行動整治重點,整治 AI 技術濫用亂象。但治理還需多措並舉,平臺要強化監管,建立健全審覈和舉報機制;個人也要增強保護意識。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強調,需進一步強化人工智能倫理規制,超前部署人工智能風險研究,提前預判其社會影響。

AI 技術發展給生活帶來便利,但也不能忽視聲音權益保護。只有完善法律法規,強化監管治理,才能在享受 AI 技術成果的同時,守護好我們的聲音安全。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