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克式戀愛是什麼?找「條件差」對象反更安心 背後4大動機曝光
▲「史瑞克式戀愛」(Shrekking)形容人們刻意選擇外貌或條件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以確保在關係中佔據主導地位。(示意圖/sbsdrama.official IG)
記者鮑璇安/綜合報導
在社羣媒體主導的戀愛時代,一段感情不僅關乎愛與被愛,還牽涉自尊、焦慮與控制。近來席捲歐美的「史瑞克式戀愛」(Shrekking)現象,正反映了這股心理變化。這個詞源自經典動畫《史瑞克》(Shrek),形容人們刻意選擇外貌或條件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以確保在關係中佔據主導、降低受傷風險。這股「理性戀愛」浪潮,看似聰明務實,卻揭露了現代人對愛的深層不安。
「Shrekking」的出發點其實並非輕視對方,而是一種防禦本能。許多人在過去被背叛、被冷落的經驗中留下陰影,於是學會在愛情裡設防,試圖用「條件優勢」確保自己不再成爲受害者。只是,當戀愛變成風險管理,愛的真誠與熱度也隨之流失。
1.自我防衛機制:愛情成了心理避險工具
「史瑞克式戀愛」的核心心理,是一種自我防衛。當人們在感情中受到創傷後,容易建立起「安全優勢」的信念,只要另一半條件不如自己,就能避免被拋棄。這種想法在潛意識中是一種「掌控恐懼」的方式:與其被拒絕,不如先確保自己是關係中不會被拒絕的那一方。然而,這樣的戀愛往往缺乏平等與信任,反而讓彼此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
2.掌控欲與焦慮:優越感背後的脆弱
選擇「條件較差」的伴侶,往往能讓自己在關係中感到被仰望與依賴。這種掌控感對焦慮型依附的人來說,是暫時的安全鎮定劑。這類人害怕失控,也害怕情感過深,因此寧可用主導的姿態保持距離。然而這樣的關係往往失衡:主導者不願袒露脆弱,依附者也感受不到真實的愛。
3. 社羣焦慮:戀愛變成展示與競賽
社羣平臺上「完美情侶」的形象,不知不覺成爲壓力來源。當戀愛被量化成外貌、財力、人氣的競技場,許多人選擇「往下談」來逃離比,這種現象反映出年輕世代對「真實」的渴望,他們不再追求理想化對象,而是想找一個「能安心相處、不必拼命表演」的人。然而,當戀愛的出發點是逃避而非連結,關係也難以長久。
4. 情感疲勞:在低風險裡尋找穩定幻象
經歷過高耗損感情的人,往往對強烈的激情感到厭倦,轉而選擇「平靜、安全」的關係。對他們而言,「Shrekking」是一種情緒復原的過程:沒有戲劇衝突、也沒有過度期待。但這樣的「降級戀愛」若只是爲了避風港,最終仍可能陷入空洞的相處,讓愛變成習慣,而非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