駛入“深海區”,中國文化“出海”何以更具聲勢

文匯報特派記者 蘇展

中國文化,正時不時給予世界震撼。

聚光燈下,《黑神話:悟空》讓全球百萬玩家共享一本“賽博”真經;《哪吒之魔童鬧海》一舉打破全球動畫電影票房紀錄;春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與春節相關的民俗活動已經走進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目之所及,漢服、微短劇、國內觀衆愛追的連續劇、復出的李子柒、社交平臺小紅書等都在全球收穫關注。

同頻共振,前所未有。從一個個國人引以爲傲的作品漂洋過海,到漸成聲勢的規模化“出海”,再到如今搭建平臺、輸出作品背後的價值觀,中國文化“出海”正一程程駛入“深海區”。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全國兩會現場,文化“出海”在代表、委員們熱議中被拆解爲更具象的三問:如何用好平臺之力?如何藉助技術之能?如何形成集羣之勢?

平臺之力:賦能新型文化業態

微短劇,文化“出海”的隱形冠軍,在海外有極強的受衆黏性。這受益於中國獨創的“出海”模式。

據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觀察,國內微短劇公司“出海”時往往採用平臺“出海”模式:不僅僱用海外的製作班底、演員,創作本土化的故事,而且會藉助在當地設立的新平臺來發布。而這些微短劇的故事原型、套路等其實都來自於國內的網絡文學。

“作品不斷地在平臺上發佈,就能形成相對固定的受衆羣體。”在他看來,相較於單個爆款作品,平臺更具有韌性,“‘出海’企業通過本地化部署,在當地構建產業鏈,形成生態圈。這樣一來,平臺就有了抗風險能力。這種‘出海’新模式值得覆盤和推廣。”

往深裡探究,微短劇的平臺“出海”模式也指向文化企業的數字化運營能力。張頤武建議,文化企業要善於運用數字化平臺向世界推介中國的優秀文藝作品、優質文化產品。

不過也有委員提出,國內微短劇的質量參差不齊,“出海”是否對中國文化形象減分?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陳衆議則認爲,對於新型文化業態的發展應當以鼓勵爲主,“這些‘出海’的微短劇更大程度上是爲企業開拓發展空間,獲得經濟增量,助力新型文化業態蓬勃發展。而且,大衆文化有其特性,以娛樂受衆爲主要目標,因此只要設立紅線要求,不必對‘出海’微短劇過於管控、篩查。”

技術之能:解鎖成本之問

文化“出海”,語言曾是一道坎。在人工智能(AI)技術加速更迭的當下,代表、委員們普遍表示,作品翻譯的成本會有所降低。

以文學作品爲例,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曹阿民認爲,一名優秀的翻譯需要通過閱讀大量翻譯對象所在國的文學作品、歷史等,才能讓翻譯作品更接近於當地語境,“如果給AI‘投喂’大量的高質量語料,訓練生成翻譯大模型,就有望大大降低翻譯的時間成本。”

即便是文學作品也有時效。曹阿民提出,一旦AI技術能縮短翻譯時間,就有助於作品更快進入市場。

不過,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彥提出,技術助力也是一把雙刃劍,“對於高水準、具有獨特語言魅力的文藝作品,通用型的翻譯會削弱作品的藝術個性與張力,導致表述一般化、甚至扁平化,這反而會對文學‘出海’造成不利。”

“要對大衆化的文化產品與相對小衆、經典、傳統的文化藝術進行區分,打造一品一策的‘出海’模式。”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編劇王麗萍認爲,現在中國文化出海傳播分爲工業化的大衆傳播和受衆特定的小衆轉播。就後者而言,通過文化交流、音樂會演出等形式擴大影響力,輸出相對穩定。而前者還需進一步努力,譬如在推廣、營銷方式上就要思考如何通過技術實現精準賦能。

小衆藝術也有技術賦能之道。

AI時代,數字介入藝術,舞臺呈現求變出新。全國政協委員、上海芭蕾舞團藝術總監辛麗麗表示,技術賦能早已在舞臺表演中有所應用,比如舞臺高清影像、高清戲劇、高清芭蕾等,就是舞臺藝術與現代數字影像技術、網絡傳播結合的藝術形式,通過高清攝像設備和多機位拍攝技術,將原本只能在特定劇院內欣賞的經典演出帶給更廣泛的觀衆。

集羣之力:打造品牌效應

“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是好事,但也要避免因爲‘出海’作品質量的參差不齊、甚至低於中國文學藝術和文化精神產品創新創作的基本水準,而影響國家的文化形象。無論歷史還是現當代文化,我們都有很多好東西,但需要整合發力。”陳彥的觀點反映了不少代表、委員的關切。

在陳彥看來,文化產品要講好本民族的故事,需要保持與人類的同理心、共情心,同時也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與獨特的中華審美力,“此時此刻討論中國文化‘出海’,其實要求我們具備一種更加開放的姿態,把文化產品優質地集羣式地推廣出去,尤其要讓歷史文化、文明和現當代文化協同‘出海’,相得益彰。”

他建議,國家層面根據市場反饋以及行業、智庫評價,對優秀的文化遺存和精神產品進行有效遴選,然後通過一系列頂層設計,形成組合拳進行有序推廣與層層遞進,“美國當年爲了在全球構建國家文化形象,曾向世界廣泛推介了海明威、福克納等一大批作家藝術家。首先推廣的作品要足夠優質,纔有可能落地生根、枝繁葉茂。”

優質文化產品集羣式“出海”,方能形成更大聲勢。張頤武說,這一次《哪吒2》成功擠入北美主流院線的排片表,這份成功需要不斷被放大,即不斷推出類似質量的佳作。他建議,國家層面形成優質作品創作機制,不斷推出中國電影、中國演藝、中國微短劇等品牌,最後形成一個具有穩定受衆、風格化的大IP。

他同時也建議,在宣傳推廣上要了解各個國家的流量所在,用好當地“網紅”資源,通過多元豐富的渠道傳播作品,形成好氛圍——“給世界形成一個印象,中國出品必屬精品。”

(文匯報北京3月10日專電)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