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是萬病之源!「4個方法」教你有效排溼 喝溫開水也可以
▲喝溫開水幫助身體循環,間接達到排溼效果。(圖/Unsplash,以下同)
記者曾怡嘉/臺北報導
人體之所以需要「排溼」,是因爲中醫認爲溼氣是萬病之源,當體內溼氣過重時,容易出現疲倦乏力、腸胃不適、水腫肥胖、皮膚粗糙等問題。尤其臺灣氣候潮溼悶熱,加上現代人久坐少動、飲食偏寒涼,溼氣更容易堆積體內,影響健康與代謝。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有意識地「排溼」,讓身體保持輕盈舒暢。建議以分爲幾個重點着手。
#飲食
飲食是排溼的關鍵,避免攝取過多生冷、油膩、甜食與加工食品,這些食物容易助溼生痰,讓身體更沉重。建議多攝取紅豆、薏仁、冬瓜、茯苓、山藥等具有健脾利溼作用的食材,幫助體內溼氣代謝。此外,喝溫開水也能促進循環與代謝,保持體內水分流動順暢,間接達到排溼效果。
#運動
運動流汗是另一個簡單有效的排溼方式。溼氣偏重下行,久坐不動時溼氣容易堆積在下半身,形成水腫或脂肪囤積。透過快走、瑜伽、伸展操或泡澡等方式,促進氣血循環與排汗,有助於溼氣排出體外。
#生活作息
應避免熬夜與長時間處於冷氣房內,因爲夜晚是脾胃修復與排溼的黃金時段,睡眠不足會讓溼氣更難代謝;而冷氣房則容易使體表溼氣無法排散,反而堆積體內。
#心情
保持心情愉快也有助於排溼。中醫認爲「脾主思」,情緒過度壓抑、煩悶會影響脾胃運化,讓溼氣停留體內。因此,適時放鬆心情,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才能真正做到「體內無溼,人自然輕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