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感知生態之變】我國綠色產業領跑全球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爲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爲能源轉型和產業升級提供重要支撐。今天(8月16日)的《感知生態之變》,我們一起去看綠色生產力如何改變生產和生活。

在貴州海拔近2000米的盤山路上,喬緒軍正小心翼翼地運送着100多米的風電葉片。

喬緒軍所在車隊運輸裝備上的高精度定位系統感知着過去十年風電建設位置的變化。2015年時,他們只能從三個製造基地出發,全年僅有14條線路。2022年開始,在山區、沿海和三北地區逐漸新增了8個基地,車隊也開始頻繁地駛向更遠的地方。現在,近四成的車輛出現在了新疆和內蒙古等地。

萬米高空感知着這些地區的改變。在庫布齊沙漠,2022年這裡還是一片荒蕪之地,現在長出了一片片"藍色海洋"。在甘肅,3萬面鏡子點亮了這片荒漠,它們可以幫助存儲起熱量,讓光伏也能實現全天發電。黨的十八大以來,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增長了25倍,今年,已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我國清潔能源投資規模佔全球比重在過去十年間從四分之一提升至三分之一。

如今,綠色的生產方式正在改變着千行百業。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的露天煤礦,3000多個傳感器正實時感知着這裡細微的變化。爲了保證開採時不會對山體造成影響,邊坡雷達實現了對山體形變的毫米級監測,噪聲監測儀則敏銳捕捉着環境中的聲音。持續十年的聲音監測數據顯示,礦山環境發生了明顯改善。2015年時,這裡幾乎只有柴油車的轟鳴聲;今年,100輛電動無人礦卡的出現讓噪聲不斷降低,而隨着礦山生態的修復,還出現了天鵝和狐狸等野生動物的叫聲。

像這樣的綠色礦山在中國已經有近5000家。而遍佈各地的6000多家綠色工廠更是支撐了全國超過五分之一的製造業產值。

綠色生產力正在重塑着中國山河。2015年的京滬高速第一次出現了覆蓋全線的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到了2024年,幾乎所有的高速公路都被覆蓋。與之同步的是,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與2015年相比增長了60多倍。不僅如此,如今全球海上近八成的綠色船舶、全球一半的氫燃料電池都來自中國,綠色低碳產業產值規模已經超11萬億元。綠色生產力不僅僅改善着生態和環境,更在推動着能源轉型和產業升級,爲中國高質量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