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培跳船潮是教育警鐘
職業還是志業 學子投入教職意願降低,政府當務之急是讓師培生將教師從職業提升爲志業。圖爲師培中心授課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搶在醫界團體串聯抗議前,行政院緊急叫停教育部擴大醫學系招生的規畫。做爲一個攸關教育與醫療的重大公共政策,醫師員額爭議的背後,雖是醫師養成品質與公共醫療量能的角力,卻也凸顯政府跨部會協作效能亟待提升。如何兼顧醫學教育、友善職場與醫衛服務品質,考驗政府政策規畫與治理專業。
無獨有偶,近年來臺灣中小學師資供需與師培制度也出現諸多問題,儘管代理教師權益已有長足改善,但不只偏遠地區,就連不少都會區學校也面臨多次招考方得補齊人力的窘境。而更令人憂心的警訊則是,取得合格教師證的師資培育生中,竟有高達四成選擇不投身教育工作。
被媒體稱爲「跳船潮」的師培生放棄教職現象,無情印證了當前教師職涯的艱難處境,也與社會對臺灣教育現場的普遍觀察不謀而合。令人費解的是,相較於基層教師的深切憂慮,教育部卻以近五年「取證同年即任教」比例約六成的數據,樂觀宣稱新進教師投入趨勢穩定。同樣令人困惑的,是教育部對此「四成流失」的對策;除微調實習獎助金外,並將重心置於擴大開設各類師培學分班,部分領域甚至祭出「免修職前學分、免考試、免實習」的「三免」措施。不禁要問,高達四成的有證教師無意擔任教師,這算是「師資穩定」?還是國民教育的深層危機?
過往教師職業象徵穩定與社會尊重,在公費師培年代,吸引衆多優秀學子投身師範體系,素質整齊的中小學師資是臺灣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詎料,如今竟有高達四成的持證者無心從事教育工作,校園現場也因爲層出不窮的學生問題與行政負荷疲於奔命,這樣的教育職場現況,不正是師培生選擇「不上岸」的主因?
依此,不能僅以個人職業選擇小看師培問題,事實上,師培生修習教育學程時,不僅有相應的學業成績要求,一定也懷抱相當的教育理想與熱忱,應該追問的是,爲何有相當比例準教師在取得證書後選擇轉向他途?若非師培生個人覓得更佳職業出路,即是當下中小學教育環境與教師工作本身已嚴重喪失吸引力;這不僅是師資培育的瓶頸,更是整體教育環境扭曲的警鐘,問題惡化已然到了不容迴避的程度。
持有教師證者大量不願投入教職,除凸顯師資培育制度的危機,更是對當前教育環境日趨惡質化的明確警訊。教育部調高獎助金或放寬門檻僅能暫時緩解症狀,唯有從源頭對症下藥方能真正化解危機。目前的困境既源於準教師不願進場,解方自應聚焦於提升入職誘因,而非一味擴充師資儲備量,甚至不惜降低培育門檻。
要重燃師培生從教意願,除改善誘因,更應以具體行動打造友善校園的實質環境。
學校教育人員普遍面臨高壓、低信任、超負荷的工作環境,教師動輒得咎、專業自主權不彰;校園濫訴層出不窮、非關教學的行政業務有增無減,都是讓現職教師感嘆不如歸去、有證師培生寧願不上岸的關鍵。教育部應痛定思痛、展開重建專業尊嚴的具體行動,唯有改善現職教師的勞動條件,才能重燃師培生對教育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