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腦蟲」再現病例 專家呼籲正確認識、不必恐慌

戶外戲水和泡溫泉可能感染食腦蟲,出現頭痛發燒和嘔吐症狀。(圖片來源/Pexels)

今年6月,福建一名5歲女童在游泳和泡溫泉後,感染俗稱「食腦蟲」的『福氏內格里原蟲』,隨後陷入昏迷,經過60天搶救仍不幸身亡;美國密蘇里州也傳出一名居民,在歐扎克湖滑水後感染同種原蟲,最終宣告不治。連續的死亡案例,使「食腦蟲」再度引發關注。

「福氏內格里原蟲」是一種自由生活的單細胞生物,能在不同環境下轉換型態,以變形蟲的形態在水中緩慢移動並捕食細菌或藻類;環境惡劣時,則變爲鞭毛狀尋找適合的棲地,或形成囊胞度過寒冷等極端條件。它最適合的生長環境是攝氏25至42度的溫暖淡水,因此夏季是病例的高發期。雖然人類並非其主要寄生對象,但一旦經鼻腔進入體內,爲尋找食物和生存環境,會沿着嗅覺神經侵入腦部,引發『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

患者感染後會出現頭痛、發燒、噁心、嘔吐、頸部僵硬及精神錯亂等症狀,病程進展極快,死亡率高達9成以上,通常在確診後1至2周內喪命。與之相似的棘阿米巴原蟲也常見於水源與土壤之中,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後多造成角膜炎,常與配戴隱形眼鏡游泳或戲水有關;免疫力低下者,則可能因傷口或呼吸道暴露,引發肺部等器官感染。

專家指出,雖然案件聳動,但感染食腦蟲的機率極低。他們多存在於溫暖淡水,由於海水鹽分過高,正規游泳池又含有大量氯,這些常見的玩水場域都不利於食腦蟲生存,因此不必過度擔心。若前往戶外自然水域或是泡溫泉,只需避免把頭部浸入水中、不攪動池底和積水淤泥,以及在跳水時捏緊鼻子或配戴鼻夾,即可大幅降低感染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