蝨目魚榮獲CNN推薦「臺灣必吃十大美食」 魚油養顏、魚皮護腦防中風
蝨目魚的蛋白質含量極高,烹煮後,湯頭會呈現乳白色,又稱「牛奶魚」。本報資料照片
蝨目魚全年都有產收,俗話說「朔風起,秋魚肥」,秋季正是最肥美的季節。桃園長庚醫院營養師陳姿吟表示,蝨目魚全身都是寶,從魚頭、魚背、魚肚、到魚皮,本身的魚油屬於「好油脂」,其Omega-3脂肪酸具有保護心血管健康、保護視網膜神經細胞、延緩阿茲海默症的發生以及抗發炎效果。
蝨目魚又稱「牛奶魚」,因爲烹煮後,湯頭會呈現乳白色,營養價值跟牛奶一樣豐富。陳姿吟說,這是因爲蝨目魚富含蛋白質,包含多種胺基酸及膠質;脂肪、蛋白質遇熱乳化後,成分會釋放到湯頭裡。相較於其他禽畜類,魚肉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而蝨目魚容易料理,一尾不到100元的價格親民。
陳姿吟指出,蝨目魚的蛋白質含量極高,背肉爲23.46%、腹肉爲18.77%,成人每天食用200公克的蝨目魚就可以攝取超過每日所需蛋白質含量一半以上。而Omega-3的部分,每100克魚肉約含100毫克EPA及478毫克DHA;另外,菸鹼酸、鈣含量也相當豐富,對身體的生長和代謝非常重要。
國健署在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分享,蝨目魚肉質細嫩、風味鮮甜,各種料理都十分適合。蝨目魚的蛋白質有修復組織、造血與增肌功效;鈣質可強化骨骼與牙齒健康、維持神經與肌肉的功能;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保護心血管、幫助維持視力健康。
國內蝨目魚養殖大本營在臺南,在地也有比較特殊的蝨目魚料理,包括食用魚胗、魚腸、魚肝等部位。不過內臟的油脂相當高,應適量攝取。陳姿吟表示,蝨目魚料理變化多,可以煮、煎、炒、炸、蒸、滷、醃,「醬滷」是臺南人的經典做法,若是加了蔭鳳梨、豆豉、西瓜綿等食材,建議要減少鹽。
陳姿吟提醒,蝨目魚營養價值高,不過被限制蛋白質攝取的洗腎患者,須留意不要過量。蝨目魚的刺多且細小,老人及小孩食用時需要特別小心,最好先挑刺去骨。而一般人食用,建議選擇烹調較清淡的蝨目魚肚湯或是蒸煮、用少量油的幹煎方式,避免油煎,務必控制用油量。
新鮮蝨目魚挑選4大重點
1.魚眼睛:自然微凸、清澈明亮
2.魚鰓:掀開後呈鮮紅色或暗紅色
3.魚腹:緊實、不鬆垮
4.魚皮:呈現自然光澤、鱗片完整
香煎蝨目魚肚
1.醃魚:魚肚抹上鹽和米酒,靜置約10分鐘
2.擦乾:用紙巾把魚兩面水分擦乾,以免油爆
3.熱鍋下油:倒入少量油,開中火讓鍋底均勻沾油
4.魚皮朝下煎:魚皮面朝下,小火煎約3分鐘到金黃
5.翻面煎:翻到魚肉面再煎3到5分鐘至全熟
6.調味:起鍋後可灑些胡椒粉,即可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