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擁核聲浪起 投票率成關鍵(李敏)
核三延役公投投票倒數,投票率成爲是否過門檻的關鍵。(示意圖/資料照/杜宜諳攝)
「非核家園」是民進黨的神主牌,2016年蔡英文在競選總統時明確的說當選後將落實非核家園政策,提出2025年發電的能源配比爲燃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口口聲聲的宣示非核不會造成缺電與發電成本的大幅飆升。民進黨質疑核能電廠的安全性,但蔡當選總統後,立即啓動當時停機的核一與核二各一部機組,解決系統供電能力不足的燃眉之急。2017年1月,政府修正電業法,增加第95條,確認臺灣在2025年達到非核家園的目標。2017年12月,民進黨政府修改公投法,放寬連署人數的門檻,同時連署時也不需要附身分證影本,大幅降低了公投提案的困難度。
2018年1月,本人以中華民國核能協會理事長的身分,邀請核能界的前輩與關心臺灣能源的人,開會討論推動擁核公投的可能性。會議基本的氛圍,在沒人、沒組職、沒資源的前提下,擁核公投的成案與通過,都是癡人說夢。但與會人士都同意,公投案的提出勢必引起社會大衆對核能的關注,可藉此機會讓民衆更瞭解核能,可以澄清反核與環保團體的不當言論。推動擁核公投的意義不在於結果,而是過程。會議結論,成立一個工作小組,規劃與推動公投。經過多次的討論,將公投的主旨定爲「您是否同意:爲避免非核家園政策所導致之空氣污染與生態浩劫,應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一項;以終止非核家園政策,重啓核電機組,進而保障人民享有不缺電、不限電、不斷電與低廉電價的自由?」。同時用「以核養綠」爲推動公投的口號。「以核養綠」是荒野協會講師,黃其君先生,首先提出來的。真正的意涵是以核能來促成就生態的綠。一般人稱再生能源爲綠能,但真的嗎?
公投完成第一階段的連署,邀請「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先生爲領銜人。2018年3月29日送中央選舉委員會審查。長話短說,中央選舉委員會認爲公投主旨違反一公投一事項的原則,如果不修改就駁回。我們將主旨修改爲「您是否同意: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即廢除「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114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之條文?」我們明知這樣的修改,民進黨會有耍賴的空間。但是爲了能夠推動公投,我們不得不遵從。一階段審查通過後,展開二階段聯署的日子已是6月,如果要在11月24日的九合一選舉日投票,只剩不到3個月的時間收集聯署書。聯署工作以「核能流言終結者」的成員爲主體,號招無酬志工;自帶便當飲料,在街頭、火車站、捷運站收集聯署書。在當年提出的10項公投中,「以核養綠」是最晚啓動二階聯署的。中選會不斷的在媒體放話,威脅停止收件。9月6日將31萬4484份連署書交給中選會,較法定所需的28萬1745份的成案門檻超出12%。
黃士修得到內線消息,中選會已設定目標,審查時,將挑出超過12%的不合格聯署書,讓「以核養綠」不能成案。黃士修立刻將我們9/6日來不及整理的23,000張聯署書於9月13日二次送件,中選會拒收;士修申請行政法院假處分,同時在中選會門口絕食抗議。絕食在社會上引起廣大的關注,多位重要政治人士到現場關切,但民進黨政府不聞不問。9月19日士修絕食140小時後送醫,廖彥朋與侯漢廷接棒,仍然得不到政府的迴應。漢廷絕食170小時後送醫,絕食活動告一段落。
10月12日,中選會公佈「以核養綠」公投查對結果,「合格連署數爲27萬9419人,離連署門檻28萬1745人還差2326份」,成爲107年第二階段的10件公投案中唯一連署未過門檻的公投案。黃士修要求出席中選會10月16日的審查會議,遭拒。10月17日,北高行發佈新聞稿,法官裁定中選會應受理黃士修9月13日的再次提出公投連署之補充連署書並併入9月6日以核養綠公投案處理。「以核養綠」公投敗部復活,可以在11月24日選舉日投票。
投票結果:投票率54.8%,同意票佔比59.5% (589萬5560票),不同意票佔比40.5%;同意票佔比超過選舉人數的25%。「以核養綠」公投通過。時任行政院院長的賴清德於11月27日在立法院院會表示,「如果以空污作爲標準,最好的能源,就是核電啊。」
公投通過後:政府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一項的文字,但在能源政策上沒有任何實質的改變。有人說以核養綠公投毫無意義,但我認爲公投已成功的改變社會的氛圍,自此沒有任何人可以說非核家園是全民的共識,原來鐵板一塊的牌位開始鬆動。
由於政府不尊重民意,規劃持續使用核能,「以核養綠」公投團隊於2019年提出三個公投案;核電廠延役:「您是否同意,在覈能安全管制機關審查通過後,政府應將現有核能電廠使用執照延長20年?」;以覈減煤:「您是否同意,立法院應制定專法,使2030年以前達成核能發電比例不得低於燃煤發電?」;核四商轉:「您是否同意:核四啓用商轉發電?」前兩個提案都被中選會駁回,只有「核四商轉」通過審查,完成二階段聯署。反核人士也於2018年12月提案:「你是否同意「廢止核四計劃,其廠址作爲再生能源(地熱、海洋能、太陽能等)發電、觀光、研究、博物館等用途」的政策?」該案通過中選會審查,展開二階段聯署,但沒有在時限內完成聯署。
民進黨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大敗,認爲受公投綁大選的影響。2019年6月17日,民進黨挾着立院席次優勢,通過公投法修正,規定公投日落在8月第4個星期六,從2021年起、每2年舉辦一次,確定錯開選舉年。公投與大選脫鉤,投票率將成爲公投案是否通過的天險。
由於新冠疫情,「核四商轉」公投於2021年12月18日投票。投票結果:投票率41.1%,同意票佔比47.2% (380萬4689票),不同意票佔比52.8%。公投案未通過。這次公投是藍綠的對決,公投共有4案,其他三案是「禁止萊豬進口」、「公投綁大選」與「三接遷離大潭藻礁」,四個案子都未通過,且各案不同意與同意的比例差距不大。
2018年的以核養綠公投、2020核四商轉、與2025年的核三延役公投,討論的議題或爭論的焦點事有什麼不一樣嗎?答案是幾乎完全相同!嘴砲的重點還是核電廠安全與核廢料的處置;核電廠安全的焦點,仍然是地震。反核人士或環保團體的論述,連講話的口氣都一樣。雙方陣營在3次公投中的論述,對他方几乎沒有任何的影響。光譜兩個極端的族羣,企圖說服對方是緣木求魚。
過去7年,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對核能的態度有翻天覆地的改變,原來準備要淘汰核能的國家,經歷了俄烏戰爭化石燃料的價格標漲,以及能源供應的困擾,決策者認識到使用核能可以提升國家的安全,確保國家的競爭力,因此幾乎所有的國家都轉向支持核能的發展,目前臺灣是全世界唯一政府仍堅持廢核的國家。臺灣電力系統因非核家園政策的推動而陷入泥淖,是殘酷的現實;前兩次公投的努力,擁核已逐漸跨出同溫層,臺灣社會對核能的觀感已有顯著的改變。在這次公投中,可以看到非核工專業的人,開始投書媒體擁核,一般民衆也不避諱的在社羣媒體表達支持。
前兩次公投,都是由沒有組織、沒有資源的民間團體發動,一場造勢或宣講活動都辦不出來。兩次公投,除了少數政治人物個人支持核能外,政黨都持反對的態度,民進黨反核是天經地義與理所當然。但國民黨反核卻有點匪夷所思,地上有把槍,但不敢撿起來使,黨高層的瞻前顧後,除了讓人扼腕,忍不住罵一聲蠢。這次核三延役公投案是由民衆黨提出的,民衆黨有其基本的羣衆,有一定的動員能力。國民黨的反罷免需要民衆黨的協助,故在此議題與民衆黨合作,黨高層配合出席宣講與造勢得場子;有些國民黨立委也卯足力辦活動支持。
2018年,在最艱困的狀況下,「以核養綠」贊成與反對的比例爲6比4;近日民調顯示,贊成核能與反對核能的比例約爲7比3。個人相信這也將是核三延役公投的結果。但公投是否能通過,取決於同意票能不能跨過25%,也就是5百萬票的門檻。這次公投,核三延役是唯一的案子,支持的人是不是知道8月23日要投票,又是否有意願投票,是決定公投結果的關鍵。個人自認爲審慎樂觀主義者,但看到前次四項公投41%的投票率,只能在此呼籲,如果您已滿18歲,且認同臺灣需要核能的理念,8月23日請出門投票。
(作者爲2018「以核養綠公投」共同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