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讓核電廠恢復運轉 開啓返核之路(李敏)

17日核三除役,臺灣正式步入非核家園。學者指出,未來每年夏天都將面臨缺電危機。(圖爲核三廠/資料照)

5月17日,核三廠二號機正式停機,臺灣進入零核電時代,民進黨已達成非核家園目標。但然後呢!民進黨政府推動非核家園前就該有答案的問題,但真的有答案了嗎?

賴總統就任時提出2030年的電力配比目標爲綠電30%、煤電20%、氣電50%,又說2026年再生能源佔比要達20%,這是蔡英文總統8年前說2025年要達到的目標。2023年與2024年臺灣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分別爲9.5%與11.9%,你能相信1年內可以翻倍嗎?

臺灣地狹人稠,土地是非常珍貴的資源,土地的再生能源發電量上限爲何?我們的農業要爲再生能源再付出多少代價?再生能源不足以因應供電需求,剩下的選擇只剩燃煤與燃氣等化石燃料,攸關國家競爭力的二氧化碳減量該如何達標?50%電力來自天然氣,三接、四接、五接、六接?,接得上嗎?能源供應安全韌性在那裡?超過80%的電力來自化石燃料,國際化石燃料價格受地緣政治與重大事件影響會有大幅波動,臺電與政府是否準備好再度面對鉅額的虧損?

政府規畫政策必須考量風險,而「返核」是爲了規避風險。核能發電燃料安全儲量可達3年,且鈾的採購成本佔總發電成本比例低,發電成本穩定,較不易受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影響,例如烏俄戰爭期間,核能發電成本幾乎沒有變動。尤其核電發電時不會造成空污與排放二氧化碳,是世界公認的全天候無碳能源,這3項特點是臺灣必須返核的理由。

「返核」之路可包括採用核融合反應器、興建小型模組化反應器、已停役的核電廠恢復運轉。核融合反應器的技術離商轉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小型模組化反應器除了中國與俄國的機型外,西方尚無任何商轉的機組,換句話說,現在並無現貨可採購,保守估計要等到2032年後。

「返核」最務實的做法就是已停役的核電廠恢復運轉,只需要2年的時間完成法規程序、進行安全確認與核燃料採購,估計投入200至300億的投資,臺灣就可以取得近400萬瓩基載無碳電力。

賴清德說非核家園不是民進黨的神主牌,他邀請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擔任民進黨智庫副董事長、總統府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邀請李遠哲及簡又新兩位傾向擁核的人士擔任委員會顧問;任命核能專業的陳明真擔任負責核電廠安全管制的核安會主委,這些佈局應該可以看出他的用心。

立法院已經於5月13日三讀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正案,爲核電廠延役奠定法律基礎,民進黨已無藉口不規畫執行核電廠延役。善於揣摩上意的官僚們,是替總統扛下金主壓力的時候了。(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退休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