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應變危機 賴卓體制角色錯亂(鈕則勳)

總統對接產業,閣揆呼籲朝野共商國是,角色錯置更讓人摸不清政府在此次危機中到底有無專業能因應變局。(圖/本報系資料照)

美國總統川普對臺祭出高達32%的對等關稅,國內全體總動員進行危機處理,賴總統連兩天都和ICT業者、傳產及中小微產業人士座談;行政院長卓榮泰除了4日提出880億元協助業者方案外,6日主動邀請立法院長韓國瑜與國會朝野黨團7日在行政院會商。至於國民黨則呼籲綠營高層「喊停大罷免」,也有藍委稱賴總統應以執政黨主席身分召開三黨協商或國是會議因應挑戰。

平心而論,藍營的呼籲符合邏輯,特別是藍委也提到執政黨平時喊打喊殺,並稱「藍白誤國」,遇到國際問題時又說要朝野共同承擔,一直情緒勒索;況且執政黨呼籲團結,卻又將刀懸在藍委頸項上要大罷免,這又是哪門子的共體時艱?更讓人看不懂的是,總統對接產業,閣揆呼籲朝野共商國是,角色錯置更讓人摸不清政府在此次危機中到底有無專業能因應變局。

照理說,面對川普重拳,既然要團結朝野,當然是由總統來召集跨黨派共商國是,一來可凸顯總統的高度與對困局的重視,二來也讓在野黨能感受到總統的誠意,如此要朝野摒除歧見、一致對外的可能性才高。特別是藍營喊停大罷免也合理,畢竟總統想團結朝野,好歹先釋善意,總不能一方面要在野黨共體時艱,另方面仍持續鬥爭,豈能建立互信?況且關稅衝擊來得又急又猛,臺灣全無內耗本錢,總統退一步又何妨?

至於閣揆卓榮泰才最應對接各級產業,畢竟內閣首長、如經濟部長才應是最瞭解國內的產業結構或各產業可能受創的情況,由內閣對接產業,才能迅速掌握狀況並提出有效的因應政策。如今總統對接產業,閣揆召集朝野協商,不僅可能延誤因應的時間,更可能在資訊傳輸過程中造成不必要的誤解,使事態治絲益棼。除非賴清德只是想唱一出以拖待變的政治大戲,或是倔強到不肯跟在野黨平起平坐,要不然賴卓體制的分工有違常理。

倘若賴政府還是想在關稅風暴中進行政治操作,那藍營喊停大罷免的呼籲根本全無機會;畢竟綠營會認爲罷免是牽制藍委的有效方法,而今藍營呼籲喊停更凸顯出害怕罷免,那綠營怎會停手?正常的邏輯下,現今兩岸關係更差,川普又對臺出重手,加上大罷免,執政黨三面作戰,怎能專心與美交涉關稅事宜?但綠營的盤算或許認爲兩岸關係更差,對外經貿有危機,反而更能拉高內部抗中氛圍,要求在野黨配合,鞏固執政權威。

此次美國對臺灣課徵高關稅,可說是民進黨執政的失分,後續必須和美國談判降低稅率才能補分,僅推出對業者的協助方案並無法解決問題。雖說目前卓榮泰應暫無時間再率行政團隊下鄉宣講大罷免了,但大罷免對於民進黨完全執政有戰略意義,且是完全執政的最後一塊拼圖,豈能說停就停,這可能也是賴總統不願出面召開朝野共商國是的原因。而民進黨現又利用機會批在野黨詆譭政府,唱衰臺灣,一副只有政府在努力的樣子,根本全無創造和解、形塑團結氛圍的誠意。

若執政黨此時仍以政治考量掛帥,在籌碼不斷流失下,川普步步進逼,臺灣內外皆輸,也是剛好而已。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專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