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臺灣民主只剩優越感(汪志雄)

臺灣藝人表態祝賀陸「十一」 陸委會表遺憾,重申兩紅線。(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大陸十一國慶期間,多名臺灣藝人在社羣媒體祝賀祖國生日快樂,引發陸委會強烈譴責,民進黨更強調「支持陸委會強硬畫出底線」,以維護臺灣的民主。

「民主」在臺灣,無論是執政者的政策包裝,還是媒體的輿論鋪陳,總是被掛在嘴邊,成爲政治正當性的最高依據。然而,當民主被意識形態化、標籤化,甚至被當成自我安慰的口號,就不僅失去原本應有的深度與嚴肅性,反而造成人民的集體麻痹。

近年來,政府官員經常將臺灣定位爲「華人世界的民主燈塔」,這種論述在國際宣傳或許有效,但在內部卻製造一種自我滿足的幻象。

當社會習慣用「民主與專制」的二元對立來解釋一切問題,任何對政府的不滿、對政策的批判,都可能被扣上「不愛臺灣」、「破壞民主」的帽子,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就是一例。面對災情,政府應變失當、救援不力、資訊混亂,本應進行制度檢討與政策問責,但焦點卻逐漸轉移到「鏟子超人」的感人故事,甚而演變成政治人物這時候不去花蓮就是不愛臺灣,但從民主政治角度而論,這已非民主,而是愚弄。

臺灣的民主運作,人民懂得投票,但缺乏理性分析。於是,每到選舉選票往往被情緒、口號和恐懼綁架。君不見,連一個博愛座,都能被炒作成世代對立、意識形態之爭,這樣的社會氛圍反映出臺灣民主更多是情緒操作,而非理性討論。當人民習慣用情感取代理性,用標籤取代思考,那麼民主只會成爲操弄人心的「表演劇場」。

民主最危險的不是外部挑戰,而是內部腐蝕。臺灣社會沉迷於「民主燈塔」的自我定位,卻忽略了制度日益空洞化。司法案件頻頻引發爭議,卻常被政府以「司法獨立」之名推託責任;預算分配與政策買票被合理化爲「政策福利」;媒體因政黨立場淪爲輿論工具,卻依舊以「新聞自由」自我辯護。

當這些問題被掩蓋在民主的光環下,人民不再追問制度是否公正、是否有效,反而滿足於「我們比別人民主」的優越感。這種心態,正是臺灣「民主意識形態化」後的最大特徵。

真正的民主不是口號,它是一種持續不斷的自我修正。民主的自信來自包容,來自聆聽接納不同的聲音。若臺灣總是自詡爲華人世界裡最民主、最自由的地方,卻又因爲一句「祝祖國生日快樂」就羣起撻伐,將自家國民視爲異己,那麼,臺灣的民主恐已失去自信,只剩下空洞的傲慢與盲目的優越感。

(作者爲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