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臺海新未爆彈(張延廷)
要維持兩岸和平現狀,唯有恢復對話交流,降低大陸人民對臺灣因「誤解」而導致的敵意螺旋升高。(軍聞社)
在中美關稅戰持續交鋒之際,川普政府現下刻意放任涉外單位炒作「臺灣地位未定論」,其實也是延續美國二戰後的「長臂管轄」伎倆,將鄰近戰略對手的主權歸屬蓄意模糊化,例如1972年將琉球羣島的行政權擅自交付日本,卻無視琉球人民尋求獨立的主張,對於臺灣則是援引二戰後的國際條約曲解箇中文字敘述,使美國霸權合理化。
綜觀稍早於臺北舉行的兵推,儘管其結論系根據兵推實際內容制定,但觀察與會的美、日退將泰半已離任多年;對臺海軍情動態雖持續關注,但當前軍事技術不斷髮展和指揮參謀作業更迭創新,都考驗任何軍事理論加諸於臺海的真確適用性,何況「戰場態勢瞬息萬變」的亙古真理,更可能令這些不甘寂寞的外國專家感到力有未逮。
其實近些年美國退役將領倘若高調來臺,多數都負有「洽談軍購」的商業任務,不是爲美國國務院傳達指令,再不就是爲參、衆議院私下關說,究其目的只有一個:要臺灣政府明確採納某項採購案,等於存在若干程度的外交施壓和恐嚇意味,間接挑戰臺灣人民的國際觀感,忽視我國政府一再強調的「對等」、「尊嚴」。
然而再仔細推敲美國近年駐防東北亞的高階軍事幹部,爲爭取往上升遷,彼此檯面下角力頻頻,尤其是駐日與駐韓美軍司令多爲印太戰區最高階指揮官繼任人選,這些駐在第一線的指揮級軍官不僅各懷鬼胎,當然也都深諳美國在西太地區真正的戰略實力和意圖,唯獨基於保密考量,華府國務院自是難以放行其參與國外專業學術活動,可見讓我方舉行兵推的情報價值大幅扣分,也使「盟友們」休想抱持「撿到便宜」的心理。
但近期真正需要令人重視者,在於美國國務院和AIT居然聯手刻意炒作「臺灣地位未定論」,撥弄兩岸和臺灣內部和諧,無視臺灣人民在「大罷免」後顯示的社會共識,才真正是對臺海安全投下一顆新的未爆彈。
從前一陣子嘉義、臺南風災,到日前花蓮光復鄉堰塞湖潰堤,都顯示國軍需要完善的救災動員法規與後勤保障配套措施,這些纔是臺灣因應新世紀非傳統安全挑戰的真正重點,國家法律和制度要讓國軍專業能力能夠合理、合法即時投入災害預防處置,纔是符合民生和國情實際需要的兵推經略,而非僅只放在軍事作戰的武力對抗。
事實上,要維持兩岸和平現狀,唯有恢復對話交流,降低大陸人民對臺灣因「誤解」而導致的敵意螺旋升高,只要大陸民意反對攻臺,中共執政者就不敢輕舉妄動、冒險侵犯臺澎金馬,以免引來國際輿論壓力和經濟抵制,如此,臺灣才能杜絕外國軍火掮客蓄意鼓動戰爭的危機感,也才能讓國防投資在合理的範疇內編列,這些積極正面的政策對臺灣社會安全才是迫切需要的解藥。
(作者爲前空軍中將副司令、國立清華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