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擴增兵源比對美軍購重要(張延廷)

國軍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兵力規模嚴重不足。(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爲展現對美國新上任川普政府的支持,目前正積極與美洽談價值達90億美元的軍購案,其要項包括岸防巡航導彈及「海馬斯」(HIMARS)高機動火箭系統,其他尚包括各類精準彈藥、防空系統、指揮管制系統、後備部隊裝備及反無人機裝備等,藉此向川普傳達臺灣對自身防衛的承諾。由於川普在2017至2021年首個任期內,便對臺大量軍售包括F-16V戰機等,不難想見川普2.0也會想擴大對臺軍售來發國防工業財。

除上揭武器清單外,國軍亦已開始檢討優先採購武器項目,包括爭取採購6架E-2D空中預警機,海軍有意採購10架MH-60R反潛直升機,陸軍將重新建案採購M109-A7自走砲等,此3項軍購合計耗資約1000億元,預料臺美雙方還會協商其他新增的軍售案。

此其時,臺灣正利用中共不斷增強對臺軍事壓力的背景,積極尋求美國支持,賴總統日前宣示要將國防預算提高到GDP的3%以上。據報導,賴政府有意未來將重要軍購計劃以特別預算來支付,而將一般預算能夠彈性用於其他更多的軍備採購。

由於2025年度國防預算加特別預算及非營業特種基金僅佔GDP的2.45%,若國防預算要達到GDP的3%,就必須每年編列1千億餘元的特別預算才能達標。以今年爲例,2025年GDP爲26.8兆元,若國防預算佔GDP3%,則需8040億元,以今年總體國防支出6740億元概算,則尚有1300億元的額度必須以特別預算來補足差額。

就軍購清單而言,臺灣面對中共軍事挑戰,應該優先購買F-35匿蹤戰機、P-8A反潛偵察機,以及KC-135空中加油機等,甚至遠程偵察無人機及人造衛星偵察裝備,都是臺灣面對中共軍力擴張必須採購的,政府應以爭取最新先進武器裝備爲第一優先,而不是買美國所開出的清單。軍購有輕重緩急之分,臺灣最需要者優先是最高原則。

既然賴總統要花大筆軍費用於添購軍備,那就應即時運用新軍備,但目前部隊缺兵非常嚴重,雖然錄取標準降低許多,但依然募不到兵,形成官多兵少或有官無兵的怪象,情況非常嚴重,但政府似乎並無積極的改善措施。在大量軍購之前必須先招兵買馬,兵強馬壯再搭配先進武器裝備才能發揮戰力,否則買了再多武器裝備,在缺兵狀態下只能閒置,而且現代武器推陳出新非常快速,裝備到位若還要再等兵到位勢將緩不濟急,屆時已成落伍的裝備,只會浪費大量寶貴公帑。

國軍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兵力規模嚴重不足,仍以30年前臺澎防衛作戰想定爲之,未因應中共兵力崛起及跨海戰力而有任何修調,早已不符時宜。此種不能正視臺海面臨嚴重威脅、避重就輕、自我感覺良好的建軍模式,是目前國家戰略最脆弱之處,這種得過且過的心態正是目前國防戰略最大的問題。

川普上任後,臺海情勢恐有新變局,賴政府不能只有撒錢買軍備以討好美國,軍備的購買應符合我方戰略所需,不能照單接收美國的清單;尤其兵源的問題更須認真解決,應針對敵情威脅儘快務實修調國軍兵力規模、擴大全面徵兵範圍,最少必須維持60萬大軍才能抵擋中共全面的入侵,否則天天高喊「抗中保臺」也只是打假球、自欺欺人的騙人把戲而已。

(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教授、前空軍中將副司令、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