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三強競逐 大選才是挑戰(單厚之)

國民黨主席選舉,前臺北市長郝龍斌(左起)確定參選後,將形成與前立委鄭麗文、立委羅智強、以及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四方爭霸局面。(本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主席選舉9月19日登記截止,共有包括郝龍斌、鄭麗文、羅智強、張亞中、卓伯源、蔡志弘等6人完成登記,與其說是四強或六強對決,不如說是六弱對決。每個候選人的政治能量都明顯不足,任何人當選都是史上最弱黨主席。

張亞中是洪秀柱競選總統時「一中同表」主張的創始者,4年前參選國民黨主席時曾在國民黨內引起一股旋風,聲勢一飛沖天,國民黨員甚至因爲擔心紅統色彩過重的張亞中當選,而自主將選票集中支持朱立倫。最終朱立倫以45.78%得票率當選,而毫無基礎和組織的張亞中則拿下32.59%的得票。但張亞中過去4年在政壇幾乎沒有什麼曝光,這次的聲勢大不如前。

卓伯源在4年前黨主席選舉僅獲得5133票、2.76%的得票率,這次應該也不會太好。蔡志弘只曾在1996年當選第三屆國代,當時國代總數爲334席,知名度並不高,只怕很難獲得藍軍的青睞。

擅長空戰的羅智強在藍軍有一定的支持度,這次打着「尊盧」的旗號,又有前總統馬英九的背書,應該能獲得部分深藍的支持。但羅智強2022年在北市議員時曾考慮選高雄市長,之後又決定轉戰桃園市長並請辭議員,2023年再轉戰大安區立委當選。無役不與的經歷,難免讓人覺得並非「選真的」。

這次國民黨主席實質上是鄭麗文與郝龍斌的對決,郝龍斌曾經擔任過環保署長、臺北市長、國民黨副主席,政治資歷和經歷都比鄭麗文來得豐富,也獲得趙少康和部分地方派系的支持。但郝龍斌曾兩度參選黨主席,2017年獲得16.03%得票敗給吳敦義,也比洪秀柱票少,2020年和江啓臣對決,又以31.20%得票敗北。

對國民黨人而言,郝龍斌缺乏新鮮感,參選的最大資本居然是派系的力挺,與原本的人設有不小差距。傅?萁在最後關頭的支持,對郝龍斌更是兩面刃,或許能增加一些派系和組織票,卻也把理念票和空氣票擠走。

鄭麗文被藍軍視爲戰將,但其實個人戰績有限,唯一一次勝選還是在民進黨時當選國代,之後以無黨籍和國民黨參選區域立委都落敗,在國民黨兩度擔任立委都是不分區。連區域立委都沒當選過的鄭麗文,要掌縣市長和總統大選的兵符,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即便如此,鄭麗文遠比其他候選人更有新鮮感。反正盧秀燕不選之後,國民黨不管誰當黨主席都註定不會好,國民黨人或許寧可找個跟體制最不合的人,看看有沒有「破壞性建設」的機會。這種情緒與4年前國民黨人支持張亞中有部分的雷同,何況鄭麗文的主張遠沒有張亞中那樣極端。

郝龍斌、鄭麗文、羅智強三人無論誰當選,都沒有足夠的份量和能力處理2026和2028年兩場大選,三人「尊盧」的姿態也大同小異。對於一個不可能寄予厚望的黨主席,國民黨人反而不會在意資歷或能力上的差距,能有「爽度」、提供情緒價值反而變得重要。在這一點上,鄭麗文遠比郝龍斌更有優勢,郝龍斌未來若是太執著於算票,把自己搞成「政治精算師」,而沒有能讓藍軍有感的願景,就會打得很辛苦。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