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拚命成爲一家人(黑鳥麗子)
高伊玲在電影《我家的事》飾演母親,一舉拿下北影影后。( 牽猴子提供)
現在影視作品提案時,流行用一句話來說明這個作品到底是什麼,像「電梯簡報」一樣,必須透過這句話勾起投資人興趣、給予他們成功的信心,就像史蒂芬.史匹柏的名言,「如果一個人能用25個字甚至更少告訴我那個點子,那它可能成爲一部很棒的電影。」《我家的事》的「一句話」就寫在海報上,「你知道我們是多拚命,纔會成爲一家人嗎?」看完之後再回頭看這短短17個字,更明白其中的「拚命」意涵。
片中以彰化社頭的一家四口爲主角,姊姊(黃珮琪飾)無意中發現自己的身世之謎,又看到弟弟居然在學校受到同學霸凌,看來清瘦的她選擇挺身捍衛弟弟;媽媽(高伊玲飾)面對愛賭博的爸爸,用她的方式想改變這個家的命運;弟弟(曾敬驊飾)傻傻地長成了帥哥,選擇用自己的方式照顧家;爸爸(藍葦華飾)有時候能找同梯(姚淳耀飾)搬救兵借點東西,但無法訴說的內心話,誰能理解?
這部電影分成4個段落,透過4位主角的不同觀點來看自己家,每個人都看到自己眼前的一小部分,而觀衆則透過導演巧手解構時間序列,一經一緯,織出這個家庭的細膩內在,一層一層看到全貌。許多關鍵段落不塞對白,全靠觀衆自己融會貫通、前後呼應,反而更感動,彷彿自己也走進這個家庭,不由自主地成爲「我家」的家人之一。
通常導演的第一部作品都想說自己的故事,導演潘客印就是如此,彰化社頭在他的鏡頭底下擁有美麗的天光,清晨、黃昏的魔幻光線彷彿喝醉了的深紅,誰能想到彰化的天空能夠美得如此凝重卻又通透。
這一家人明明什麼都缺,缺錢、缺水、缺精子、缺西裝,卻能活得不絕望,每個人的前方都有目標,尤其高伊玲飾演的媽媽,活得特別有力!這股精神讓這出看似本土的電影格外活靈活現,一點都不陳腔,4位家人的演出令人驚喜連連,尤其曾敬驊飾演的弟弟,白目到令人鼓掌,是本片的喜劇擔當。
連戲裡的機車都很有戲,從三貼到四貼,看到家族的擴大,從等着接人到接不到人,象徵親情的失落,都牽動劇情。真有腳踏實地的生活過,纔能有這麼多接地氣的描述,連曾敬驊啃顆社頭特產的芭樂,都能讓人會心一笑。
電影也呈現出社頭襪子產業沒落的大環境,鏡頭帶着觀衆看到襪子工廠的內部,短短段落交代原來我們的襪子是這樣製造的,也看到當地員工面臨的資遣、關廠危機。
在電影上映的同時,社頭面臨更嚴重的美國關稅挑戰,許多公司根本銷不掉存貨,每多做一雙襪子,就多賠一雙,只能全面停工,未來怎麼辦?而且不只是社頭的襪子產業,臺灣許多廠商面臨關稅挑戰都岌岌可危,又有誰願意爲這些人拚命,陪着他們守護家人呢?(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