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流感疫苗 大采購不如精準接種(王任賢)

藝人大S(徐熙媛)春節赴日旅遊因流感併發肺炎驟逝,提高民衆疫苗接種意願,各地涌現施打公費流感疫苗人潮。(黃世麒攝)

流感疫苗是能防死亡、但不能防感染的武器。其生產受限於胚胎蛋,沒有辦法分配到每人每年1支。傳統上都是將疫苗分配給最需要的人,有心肺基礎疾病的人或老年人爲第一優先,因爲流感是呼吸道疾病,對心肺疾病的人只需火上加油的動作就能造成死亡。

兒童由於病毒在咽部排毒的時間是成人的3倍,第二優先順位接種是基於公衛上減少傳染的目的。至於醫護同仁則因爲要被動保護有重病但不能接種疫苗的住院病人,屬於醫療質量,各個醫院都必須往百分之百覆蓋邁進。藝人大S顯然不屬於上列三族羣中的任何一羣,出了事件後三大族羣的漏網之魚趕緊跑來補接種,無可厚非,但真正問題並沒有解決。果不其然,雲林又有一位軍人也遇到同樣狀況。

那麼,大S的風險又在哪裡?其實風險就在內部免疫系統,剛好與現流行的病毒「不匹配」,以致誘發身體的第二套免疫系統,產生細胞因子風暴造成死亡。雲林的現役軍人也是如此,前幾年新冠病毒的死亡案例亦是如此。

這種內部免疫系統與病毒「不匹配」,以當前醫療科技測不出來,但確實可用現流行病毒的疫苗接種予以導正。這就是疾管署統計流感亡故者都沒打疫苗的理論基礎,也是流感疫苗可防止死亡的最大依據。

不知道身體免疫系統是否與病毒「不匹配」,就恐慌性的搶打疫苗,或囤積抗病毒藥物都無濟於事。疫苗是不可再生的物品,因爲雞不可能因爲你的恐慌而一天多生幾顆蛋。現在能買到的都是即將屆效的邊角料,想要好好審批,不太可能。對自己有多大好處,難說,可能只是圖個心安。國人不要給疾管署太大壓力,只會造成病急亂投醫,成不了大事。

其實除了疫苗,還是有其他辦法可想。記不記得,過去世衛組織曾經說過,病毒感染的共同不良預後指標是連續3天39度。這是每個病毒感染輕症與重症的分野,代表身體能在3天內就產生匹配的免疫力,當然就能鑑別流感是輕症還是重症。這項指標也同時說明了,免疫纔是挽救生命的最重要依據,而非藥物。

這項指標在腸病毒重症防治及流感門診的鑑別診斷上非常重要,也在實戰中發揮卓越效果。值得疾管署用一個醫界通函就能告知全體醫護同仁照顧好流感病人、也能夠讓照顧流感病人的家屬都能精準的挑出可能重症的病例,不會瞎緊張或延誤病情。

聽說明年疾管署要採購700萬劑流感疫苗,如果這些疫苗沒有精準的接種到該接種的人身上,再多的疫苗還是擋不住國人的亡故。單一政策都不會有百分之百的效果,唯有多個有效政策齊頭並進,才能織出無縫的防疫屏障。

(作者爲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