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藍營支持者學學韓國民意(吳林鍇)

南韓抗議者在首爾集會,要求總統尹錫悅下臺。(路透)

大罷免逐漸演變成「大抄家」,國民黨繼爆發包圍北檢總動員後,26日發動「426凱道大遊行」,儘管賴清德迴應「要戰獨裁應該去北京天安門」,但根據主辦單位表示,參與人數超過報名的5萬人,現場羣情激憤,普遍被外界認爲在野力量終於展現像樣的街頭運動。

之所以這樣說,無非在於藍營與支持者總習慣性陷入溫文爾雅、缺乏行動且不團結的困境;與之對比,綠營支持者則截然不同。近日川普發動關稅戰,臺灣民怨沸騰,畢竟萊豬吃了、軍火買了、臺積電赴美了,32%關稅威脅卻依然從天而降,但臺灣民意基金會近期民調顯示43.9%民衆對賴清德的關稅應對政策表示贊同,民進黨支持者佔7成6,這說明在大是大非面前,綠營支持者仍會盲目認可黨意。

由此可發現,臺灣民主雖贏得世界關注,但民意素質發展並未跟上步伐。一方面是綠營支持者過度容忍執政者過失,過於服從,另方面則是藍營支持者總是一忍再忍,缺乏行動,兩相碰撞催生出的是執政黨挾私利操縱政治卻難以得到制衡的現實。

近日《旺報》刊發名爲〈韓國限總統權,臺灣呢?〉的社評,提到民意對尹錫悅發動的戒嚴鬧劇有着巨大影響。沿着這個思路出發,我們會發現韓國民意比起臺灣民意確實有幾項值得學習之處。

第一,韓國民意更理性與獨立。尹錫悅上臺之初,韓國正面臨高物價、高利率、高匯率的多重經濟隱患,他雖提出經濟安保概念,但效果乏善可陳,後續還出現醫改困局、黑金腐敗等問題,尹錫悅民調因而快速下滑。根據Realmeter在戒嚴前的調查顯示,其施政好評率爲25.8%,負評率達71.3%,對比他曾以48.57%選票當選,證明其支持者多會從客觀角度評估當局問題,而非無腦力挺。

第二,韓國民意行動力更強。尹宣佈戒嚴後,首爾市民第一時間走上街頭,爭相擋在持槍軍警面前,協助在野議員返回國會。試想,若民意只見聲討卻無行動,哪有後來的罷免成功?

第三,韓國民意促使公民意識的成長。戒嚴結束後,一些軍官在接受調查時表示由於看過《12.12:首爾之春》,所以對長官的命令存在疑慮。事實上,相關電影在韓國屢見不鮮,其核心原因就是民衆支持、市場青睞,最終形成能影響全社會的力量,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這與寄生政府的臺灣文化產業有很大的不同。

回過頭看臺灣,朝野民意的錯置是臺灣政治最本質的結構性問題。如果民意繼續成流水,一方只尊黨意,一方軟弱無力,賴清德比起宣佈戒嚴的尹錫悅,恐將有過之而無不及。

(作者爲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