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萊爾校長系鈴 要老柯解鈴?(黎家維)
大罷免落幕後,民進黨內矛頭直指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中時資料照/郭吉銓攝)
大罷免後,民進黨人事改組壓力已經轉向「萬年總召」柯建銘。除傳出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直接夜訪盼其主動請辭,28日賴總統出席活動也表示,「如果黨團改選,我相信會更符合社會的期待」,綠委也着手改選連署。儘管柯總召此時只想「無聲勝有聲」,但其去職恐怕已成定局。
大罷免失利,柯總召固然撇不開責任,但是整個大罷免的緣起,在於賴總統少數政府上臺後與多數國會的持續對抗。府、院、黨聯合司法院、監察院和立法院進行對抗,戰場不僅止於行政、立法兩院之間,更延伸至街頭與憲法法庭,這些豈是柯總召一人之力所能爲?柯總召充其量不過是執行上意,協助壓制立法院黨內異音,落實賴總統這條對抗路線的重要助手。如今卻成爲替罪羔羊,且逼退壓力幾不留情面。
「相煎太急」本是政治的尋常,「棄卒保帥」更是屢見不鮮,但賴總統異常冷血、剛愎孤傲且不妥協的性格,在鄭文燦、陳亭妃、林岱樺的身上,早已歷歷在目。只是這些人畢竟與賴總統存在基本利益矛盾,與柯總召的唯命是從完全不同。然過去「使命必達」的左右手,卻忽然淪爲「假傳聖旨」的衆矢之的,其間冷暖,相信柯總召更是如人飲水。
總是檢討別人,都是別人的錯,已成爲賴總統缺乏自省的標籤。施政乏善可陳,就怪在野黨在立法院濫刪預算與違憲立法掣肘,如今大罷免被民意徹底打臉,民衆同樣感受不到政府有真正的覺悟,即便炮口對內的檢討,一樣排除對自己的反省。
行政院進行人數衆多的「小規模」改組,即使部次長合計更換幅度多達16人,但是閣揆續留,而與立委存在尖銳衝突,且意識形態強烈的幾位部會首長同樣留任,看似誠意滿滿,實則虛晃一招。賴總統對民主的新解:「不是表決多數就可以了」,恰巧透露出此波人事調整的秘密:不是換的人多了,施政就會改變。量變不代表質變!
套用現在網路很紅的短片,萊爾校長開車,乘客換了一堆,司機沒換,校車的方向會改變嗎?民衆在乎的不是車上換了多少人,而是開車的司機是否能夠修正錯誤的方向。如果新上車的人一樣沒有表達與討論的空間,只能跟隨萊爾校長的路線繼續勇往直前,換再多再乖的乘客又有何用?!只是,即便是唯命是從的乘客也可能被無情地趕下車,未來又有多少人敢上萊爾校長的車?
關鍵還是賴總統的路線。儘管「解鈴還須繫鈴人」已被各界說爛,但對賴總統而言,卻仍「知難行難」!既然翻轉國會結構的殺手鐗都已經無效,新民意清楚反駁了總統的對抗路線,賴總統只能在尊重國會多數、與在野和解,以及繼續的憲政僵局,兩條路中進行選擇。而賴總統可以主動拋出橄欖枝的地方很多,例如撤銷已提出的憲法訴訟,或就大法官人選徵詢在野黨意見等,都是施政路線實質轉向的重要訊號。
系鈴的人是「萊爾校長」,卻要老柯去解鈴,能有何用?
(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