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賴調整路徑的三前提(鈕則勳)

總統賴清德。(資料照/趙雙傑攝)

賴總統接受媒體專訪,點出經濟、民生、青年、弱勢「四個優先」之外,也向立法院喊話「民生優先,政治攻防擺兩邊」,期待溝通協調,更呼籲對岸,不應無視或忽視臺灣的善意,要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等論述。賴點出未來施政重點與期許,想調整施政路徑,固有其策略脈絡,但要達標,仍得滿足三個前提條件。

先看賴清德接受媒體獨家專訪及路線調整的脈絡。第一,罷免二連敗,凸顯民意對賴及綠營施政的不滿,爲防止連敗的骨牌效應並凸顯改革意向,藉專訪揭櫫未來施政,至少能形塑呼應民衆需求或反省的意象。

第二,柯文哲5日裁定交保,近日新聞全都聚焦柯,而其交保後將有「臺灣曼德拉」的光環加持,從政治較勁邏輯來看,與其讓柯專美於前,賴必會想在媒體上有個總統高度的論述來平衡。

第三,就黨內競逐來說,無法勸退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已衝擊賴的權威,若無法重塑總統威儀,風險更高;況且內閣剛改組完成,以總統之尊點出內閣施政路徑,同時轉移「拔柯」不利的焦點,或也是賴的考量。

但問題是,賴點出的政策綱領或對朝野、甚至兩岸和解的期待要落實,還得滿足幾個前提。首先,總統的心態調整或許仍是當務之急,畢竟綠營及罷團推動的罷藍委操作,多是在賴總統不願向在野黨妥協,或採取「戰鬥與對抗」策略下的衍生產物,過程中一些被認爲極端、超過比例原則,或自以爲社會主流的鬥爭操作,早已讓社會被割裂。

在大罷免過程中賴總統也沒有踩煞車,或明確點出其中的不適當或制止之言行,若真沒有,這就是大問題,畢竟會給推動者錯覺,亦即誤認自己是「勤王之師」,只要能達目的,過程中的過激都應被體諒、甚至被原諒。

但投票結果,真正的公民意志沖垮了執政者及罷團的自負與自以爲是,爲了政權存續,賴提出「民生優先,政治攻防擺兩邊」的訴求,雖是不得不然,但未必能取信於衆,除非他改變心態先拋出橄欖枝,有不設前提的政黨主席對話或國是會議召開,如此希望在野黨配合或能水到渠成。不然,罷免結果讓朝野權力消長,賴的一句話又怎會讓在野黨埋單。只有改變鬥爭心態並釋出明顯善意或資源交換,在野黨纔可能認爲賴總統真的想改變、願意溝通和解,這便是第二個前提條件。

最後,對美中較勁,臺灣若在戰略上只押寶美國,對大陸仍採「抗中」戰略,永遠只會被美國予取予求而淪爲其牽制中方的棋子,政府就算喊破嘴,對岸也仍會認爲賴心口不一、毫無誠意。因此真希望兩岸互動就不要打嘴鼓或累積相罵本,何妨祭出實際作法,如進一步開放陸客來臺觀光,而非動不動就以「統戰」自我設限,既可凸顯誠意、測試對方反應,也可活絡臺灣經濟,兩岸緊繃或也能解套,更可順勢解脫被美方掐住咽喉的困境。

這些前提,知易行難,賴清德的路徑調整能否奏效,只在一念之間。(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專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