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國民黨兩岸路線 保守與進取之爭爭(楊雨亭)

國民黨新任黨主席如何妥善處理美國及大陸的關係,極爲重要,亦十分棘手。(製圖/陳友齡)

民進黨大罷免失敗後,接續爆發涉嫌綠能貪瀆及美濃大峽谷案,聲望直落谷底。在這樣的情況下,國民黨參政者對2026、2028選情的估計,多保持謹慎樂觀心情,認爲只要藍白合應勝券在握,但詭譎的美中臺關係並不容國民黨這樣想。

近日中天新聞臺進行兩次國民黨主席辯論,外界才發現國民黨內暗潮洶涌,幾位參選人屢屢公開激烈攻擊,雖然令人跌破眼鏡,但其實這是政治團體的正常現象,只是黨的舊文化習於安撫內部爭議,因此目前出現的火花,可以說是國民黨正常化的「好的開始」。

然而此次主席競選慢慢浮現一個現象,即藍營內部的在野派集結對抗建制派。所謂在野派,並非僅指向多數弱化的基層黨工,而是認爲黨的治理體制與權力,因長期爲少數菁英掌握,已無法有效反映被邊緣化的人們的願望,更無法解決當前國家與社會的危機。質言之,此爲郝龍斌集團與鄭麗文集團之爭,除了聚焦路線差異,更是兩岸政策的「保守」與「進取」之爭。

由於此次新主席將主導兩場大選,意味着國民黨正處於關鍵時刻,主席的特質、觀點及團隊,將深刻影響臺灣與兩岸的政經走向。因此,這場選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幾天以來,透過在不同族羣中的採樣,發現綠營朋友們多傾向國民黨建制派勝選,以確保目前「兩岸關係不佳」的現況可繼續維持,可見部份獨派很憂心國民黨「進取派」會出線。

日前AIT突然宣稱臺灣地位未定,民進黨方面反應異常配合,說明美國支持民進黨的態勢仍明顯,且有意藉此升高臺海危機,有利美中關稅協商。因此,假若2028國民黨執政,在路線上有望重回中國格局,勢將嚴重衝擊美國印太戰略。由此可推估,美方一方面不能坐視完全傾向美國的民進黨失去政權;另一方面,預料也會慎重評估與嘗試影響國民黨主席的選情。

在如此複雜的環境下,歷史上長期與美國關係良好,並與對岸保持友善的國民黨,新主席與其團隊將會如何妥善處理美國及大陸的關係,極爲重要;但在美方「談判型外交」思維下,國民黨兩岸路線的處境必然十分棘手。

另方面,雖然各參選人一再保證會致力爭取藍白合,但是當國民黨新任主席產生後,對於反映中央與地方權力席位的分配及藍白合作機制,究竟會如何評估與處理,現仍言之尚早;而2028總統候選人的產生,更是充滿着變數。國民黨眼前危機四伏,未來當然不容樂觀。

(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