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顛倒史實 徐國勇無知的勇氣(李翔宙)
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19日出席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大會,針對日前在直播節目提及臺灣主權未定論,並稱臺灣沒有光復節。(姚志平攝)
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日前的「二戰後美國麥克阿瑟將軍命令蔣介石接收臺灣、沒什麼臺灣光復」等荒謬言論,引發衆怒;身爲國家執政黨的秘書長信口雌黃篡改歷史,不僅貽笑大方自取其辱,甚而顛倒史實喪權辱國;因之,實有必要嚴正視聽,迴歸國家正確史實,撥亂彌平當今國家命運被這一小撮臺獨亂流所闖的奇恥大辱。
當年國父孫中山先生號召革命,推翻滿清,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中華民國,然建國初期百廢待興,尤其軍閥林立各自爲陣,國力基礎極爲薄弱,惟賴國父指導創立黃埔軍校,並由先總統蔣中正擔任創校校長,培訓正統國軍,方得以完成東征、北伐等艱困掃蕩任務。
未料日本早就覬覦中國廣大領土與資源,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突襲、武力攻佔東三省,亦即所謂九一八瀋陽事變,這事變是啓動了一系列最終導致二戰爆發的國際事態發展的關鍵,也是日本帝國主義大規模武裝侵略中國的開端。
瀋陽事變與臺灣尤其密不可分,早在1895年,清廷因中日甲午戰爭失敗,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臺灣予日本,當時舉國震驚,全臺悲憤,尤其赴北京趕考的各地舉人,在康有爲的號召下「不畏斧鉞之誅」,提出「公車上書」,要求光緒皇帝「誅奸相、絕和議」並警告「棄臺民即散天下」。臺籍志士丘逢甲寫下「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迴天」的名句,隔年又寫「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深刻反映當時臺灣人的痛心、無奈與憤恨,臺灣反侵略、反殖民的武裝抗日行動,因此從來沒有中斷過;瀋陽事變發生,臺灣抗日行動受到鼓舞亦更形白熱。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社會所進行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大的全球性戰爭;交戰雙方是以中國、法國、英國、蘇聯及美國等爲主的組成同盟國軍事聯盟,另與以納粹德國、大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等爲主的軍國主義國家組成軸心國集團。其中同盟國則依地緣關係以美國羅斯福總統、英國邱吉爾首相及中國蔣中正總統爲地緣區域戰略決策關鍵領導人。
當年日本侵略中國後龐大軍隊陷入大陸無法脫身,經濟每況愈下,爲了延續戰爭,日本開始奪取他國的資源,其中又以奇襲珍珠港,冀圖攔腰斬斷美國補給線最爲關鍵;日本的戰略目標系大肆掠奪亞太馬來西亞、新加坡、關島等大地區資源,中國戰區統帥蔣中正則明確向羅斯福總統表態,中華民國全力利用地緣戰略牽制日軍,從而分割切斷日本與德國聯絡線,避免德日會師擴大侵略陣線;充分說明我國抗戰的艱辛,與對二戰勝利重大貢獻的戰略意涵;臺灣在地緣戰略上的不斷抗日行動亦分庭抗禮斯爲關鍵。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到北京訪問,26日會見毛澤東,毛並沒有出門迎接,只是正襟危坐在會客室,自有其輕蔑日本軍國主義明顯意涵;但當田中到達時,毛說:「我因爲雙腿風溼,行動不便,表示歉意。」田中則對毛說,由於日本軍閥挑起戰爭,帶給中國人民無數災難,謹致上深切歉意。毛回覆:「我們共產黨很感激日本,如果中日之間不發生戰爭,我們共產黨今天仍然還在陝北的山洞裡。」
政治人物的話語在歷史上都有其意義深遠,影響亦巨;西方哲言:歷史不會重演,只有笨蛋不斷重演歷史,顛倒史實尤其是!
(作者爲前國安局長、前駐丹麥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