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大罷免凸顯藍綠惡鬥悖論(楊雨亭)

全臺大罷免,24名藍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成立,並將於7月26日進行投票。(示意圖/資料照)

英國勵志教育家肯‧羅賓森(Ken Robinson)說:「成功就是將喜歡做與擅長做的事互相結合。」如果以此標準衡量民進黨多年來的表現,他們最成功的事就是選舉,也就是說他們一直將喜歡與擅長做的事互相結合,但是執政效益總的來說很差,可以說,至少到目前爲止,執政還不是民進黨喜歡做與擅長做的事;相對來說,選舉是國民黨不擅長、也不喜歡做的事,國民黨喜歡做與擅長做的事是執政,總體來說國民黨執政的效益確實比較好。

這形成近年來臺灣政治生態中的一個悖論──「擅執政者敗選,擅選舉者無力執政」。特色在於國民黨在野,心態上仍然在朝,而民進黨在朝,心態上仍然在野,二者之間不斷上演着「囚徒的困境」。欲打破這惡性循環,國民黨(習於扮演支配者)、民進黨(習於扮演反抗者)皆需調整其在長期歷史中所內化的慣性DNA。

早年黨外在國民黨威權體制下爭取微不足道的政治席位,到後來蔚然成風,推倒國民黨的「專政」,進而民進黨長期執政,其主要依靠系不斷累積經驗的選舉戰略與技巧,而由於失去權力的恐懼症而經常處於選舉心態。國民黨執政太久,威權遺留的包袱沉重,民主化過程中接班緩慢,山頭林立,加上試圖兼顧兩岸而進退維谷,選戰中形同民進黨的練拳沙包。然民進黨執政後,衆人急於攀附以蠶食政經甜頭,胃口越來越大,發生長期權力飢餓後暴飲暴食的種種怪狀,導致近年來臺灣政治與社會日益混亂失序。

美國政治學家加布裡埃爾‧阿爾蒙德(Gabriel Almond)在其比較政治學中說:「一個民主政治系統由各個不同的結構相互互動組成,包括選民、利益團體、立法與官僚機構等,形成一個正當性的公權力政治。」以此檢驗,臺灣的民主朝向正當性的公權力政治結構發展過程中,政黨的因素應逐漸降低,而非成爲政治操弄的「黑手」。他又說:「政治不穩定由於政治體系的能力和社會要求之間的脫節。」近年來,臺灣社會的亂源指向少數人構成的上層政治結構內部的嚴重失調,所產生的決策經常與國家社會安定繁榮目標背道而馳,其主要目標爲掌握權力。

民進黨推動的大罷免,以「反共保臺」名義合理化其手段,賴清德的「團結」十講足資印證。然而,大罷免對民進黨來說,如一刀兩刃,結果若有利於民進黨,固然賴清德可開始完全執政,卻開了日後少數執政者可動輒進行大罷免的先例;若結果不利於民進黨,此事不但勞師動衆,浪費珍貴時間與資源,更關鍵的是民進黨的政治道德基礎鬆動,加上柯文哲案牽拖,上次大選中不支持民進黨的60%選民多不會改變其選擇,民進黨在2028將面臨非常困難的局面。另一方面,大罷免揭露出國民黨在組織動員與宣傳工作上的嚴重弱點,給了國民黨一次更新與團結的機會,客觀上爲國民黨2028的大選做出了最好的敦促作用。

尊重不同意見是民主政治的基石,臺灣的社會益趨極化,藍綠各自在同溫層內取暖,且相互仇視,當前這個現象,可見的未來應不會改變,嚴重阻礙中華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蔣經國時代後期,尊重不同意見成爲社會風氣,1986年9月民進黨組黨,1987年7月解嚴與11月開放兩岸交流,都是國家社會轉向正常的明證。然而近年來臺灣的政治走向幾乎背道而馳,發生「民主專政」的怪象,朝野必須反思與重整,由於政治經濟的紊亂,人民受苦,一個新鮮與良性的政治力量出現乃民心所企盼。

(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