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惡鬥的悖論
(圖/本報系資料照)
英國勵志教育家肯‧羅賓森說:「成功就是將喜歡做與擅長做的事互相結合。」如果以此標準衡量民進黨多年來的表現,他們最成功的事就是選舉,也就是說他們一直將喜歡與擅長做的事互相結合,但是執政效益總的來說很差;相對來說,選舉是國民黨不擅長、也不喜歡做的事,國民黨喜歡做與擅長做的事是執政,總體來說國民黨執政的效益確實比較好。
這形成近年來臺灣政治生態的一個悖論:「擅執政者敗選,擅選舉者無力執政」。
美國政治學家加布裡埃爾‧阿爾蒙德說:「一個民主政治系統由各個不同的結構相互互動組成,包括選民、利益團體、立法與官僚機構等,形成一個正當性的公權力政治。」以此檢驗,臺灣民主朝向正當性的公權力政治結構發展過程中,政黨因素應逐漸降低,而非成爲政治操弄的黑手。他又說:「政治不穩定是由於政治體系的能力和社會要求之間的脫節。」臺灣社會的亂源指向少數人構成的上層政治結構內部的嚴重失調,所產生的決策經常與國家社會安定繁榮目標背道而馳,其主要目標爲掌握權力。
民進黨推動的大罷免,以「反共保臺」名義合理化其手段,賴清德的「團結」十講足資印證。然而,大罷免對民進黨來說,如一刀兩刃,結果若有利於民進黨,固然賴清德可開始完全執政,卻開了日後少數執政者可動輒進行大罷免的先例;若結果不利於民進黨,此事不但勞師動衆,浪費珍貴時間與資源,更關鍵的是民進黨的政治道德基礎鬆動,加上柯文哲案牽拖,上次大選中不支持民進黨的60%選民多不會改變其選擇,民進黨在2028將面臨非常困難的局面。另一方面,大罷免揭露出國民黨在組織動員與宣傳工作上的嚴重弱點,給了國民黨一次更新與團結的機會,客觀上爲國民黨2028大選做出了最好的敦促作用。
尊重不同意見是民主政治的基石,臺灣的社會益趨極化,藍綠各自在同溫層內取暖,且相互仇視,這個現象在可見的未來應不會改變,嚴重阻礙民主政治的發展。
蔣經國時代後期,尊重不同意見成爲社會風氣,1986年9月民進黨組黨,1987年7月解嚴與11月開放兩岸交流,都是國家社會轉向正常的明證。然而近年臺灣的政治走向幾乎背道而馳,發生「民主專政」的怪象,朝野必須反思與重整,由於政治經濟的紊亂,人民受苦,一個新鮮與良性的政治力量出現乃民心所企盼。(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