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川普協調停火 看看烏克蘭下場(楊穎超)
美國總統川普18日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歐洲7大領袖在白宮進行會談,主要聚焦美歐爲烏克蘭提供哪些安全保障,以及協調俄烏元首會晤。(路透)
川普會晤澤倫斯基及英法德等歐洲多國領袖,討論結束俄烏戰爭的方式。爲掌握會談意義與未來走向,有必要先釐清利益各方的基本立場。
苦主烏克蘭計劃提出,由歐洲出資購買總額1千億美元的美國武器,交換美國的安全保障。在此計劃,烏國還希望達成與美合作生產無人機的提議。
川普傳達的訊息是,烏國須同意俄羅斯的部分條件以結束戰爭,包括放棄克里米亞,承諾永不加入北約,但可讓烏克蘭擁有「類北約第五條款」的安全保障。
至於覺得脣亡齒寒的歐洲,對於安全保障的建議是建立「烏克蘭多國部隊」。除將長期替烏克蘭軍隊提供訓練、裝備及必要資助,也考慮在烏克蘭部署維和部隊,由歐洲負責指揮,美國提供非地面部隊的軍事支援。
從現實主義者眼光來看,除了停戰外,最能維持和平的作法就是駐軍。在考慮目前討論到的執行細節,與沒上桌、卻最具影響大局實力的俄羅斯立場,卻看不到歐洲駐軍的可能。因爲歐洲駐軍是否視同北約防禦體系的一部分?一般維和部隊顯然不是,但如果不是,自然就不具嚇阻力;況且,普丁堅持的國家戰略目標是:實現烏克蘭「去軍事化、去納粹化」、「烏克蘭中立化」及歐美駐紮軍隊退出烏克蘭。因此,美歐想讓俄羅斯接受駐軍,並不實際。
如果沒有駐軍,安全保障就是空談。瞭解烏克蘭的戰前準備就知道,烏國最遲在戰爭爆發7年前就已展開與西方的軍事合作。從2015年起,5年內軍費幾乎是2倍成長,最後約佔該國GDP4%;同時也獲得北約大力支持,包括經援、國安領域改革及多項防衛合作協議。
美國則先以地方名義投入合作計劃。從1993年起,由加州國民兵開始與烏軍展開交流合作。2015年中情局啓動援烏特戰部隊訓練計劃;2016年北約也加入協訓;2019年烏軍成立特戰部隊中心,能在北約快速反應部隊架構下參與部署,此後還參與多項西方軍事演習。在俄烏戰爭爆發半年前,美軍甚至提早部署至烏克蘭先行訓練。此合作姿態當然是爲嚇阻俄羅斯侵略,但很明顯沒有用。如今會談再次觸及建立安全屏障,這對烏國追求和平又能起到多大作用?
看看烏克蘭的準備及與美歐會談的結果,臺灣會不會很有感?臺灣現在也有美國以地方名義,投入一般、特戰部隊協訓,及國防武器生產等計劃;賴總統2月亦宣示國防預算將達GDP3%。但早就做過這些事、且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烏克蘭卻是死傷慘重、人民流離失所,如今還要被迫割地花大錢,想要的安全保障還是看不到。臺灣該如何規畫自身的安全政策,恐怕該有更多方法。
(作者爲銘傳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