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高中職燒錢 中市盼改回國立
中央與地方爲了補助引發爭議,又添一樁。臺中市原十七所國立高中職二○一七年改隸市立,國教署雖每年補助,但逐年經費不足支應,市府只得動用地方教育發展基金補缺口,去年就透支九億元,議員提案迴歸中央管轄或至少增加補助款。
臺中市長盧秀燕說,市立高中職進退兩難,甚至被迫動用校務基金,「非常不好」。中市府教育局表示,若中央願意,考慮讓市立高中職能改回國立。
教育部則表示,臺中市改制直轄市計劃內已明確規畫將國立高中職改隸爲市立,私立高中職督導權移交由市府管理,以落實事權統一與資源整合;臺中市轄內十七所原國立高中職及特教學校,與市府教育局多次協商並達成共識後,每年補助經費卅六億餘元,教師員額亦依百分之九十六基準全數移撥完成,爲維持協商共識及政策一貫性,中央原則上難予調整補助額度。
教育部表示,考量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後,地方政府自有財源比例將大幅提升,建請臺中市政府依整體預算妥善統籌支應高中職相關經費,以落實二○○九年改製爲直轄市的計劃精神,與推動教育事務事權統一之原則。
臺中市議會昨舉行臨時會,多位議員提到讓市立高中職困境,中央每年補助卅六億元,但多年來未隨物價調漲而增加經費,讓學校與市府左支右絀,建議改回「國立」。
盧秀燕直言,當年中央推動改隸時,臺中市已表達「地方財源不足以支撐」憂慮,中央也承諾會補助差額,但實際補助跟不上支出,市府會持續向中央爭取增加補助款。
不僅市府財政壓力大,學校端的壓力同樣沉重。臺中二中校長歐靜瑜指出,校務發展基金原本是在國立時代累積而來,改隸前尚有四、五千萬元,近年隨着藝教大樓等大型建設經費支出,僅剩一百多萬元,已難再支應。她坦言,不少學校私下都表達「希望改回國立」的聲音,因爲目前補助不足,校務運作已顯吃緊。
清水高中校長蕭建華提到,國立時期經費直接撥入學校帳戶,效率較高;改爲市立後,補助多數仍來自教育部,但需經教育局轉撥,過程繁瑣且速度較慢,常常需要學校先行墊付,增加財務與行政負擔。
高雄目前有廿所國立高中,如鳳山高中、岡山高中、高師大附中等,國立高中多位於原縣區。高雄市教育局表示,國立轉市立高中,因薪資、退休金等與中央仍無共識,目前不會承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