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經濟展望:全球經濟駛入異常顛簸的水域 | 每天聽見吳曉波
點擊圖片▲立即參與
1. 本文內容精選自2025年6月30日《每天聽見吳曉波》的音頻,會員可收聽全部內容,非會員可試聽前1分鐘。
2. 6月24日—7月25日期間購買《每天聽見吳曉波》,可享“買1年得2年”的福利,還送定製筆記本1本。
口述 / 吳曉波(微信公衆號:吳曉波頻道)
過去幾年,每年年終秀之前,我都會邀請幾十位經濟學者朋友,詢問他們對於未來一年經濟走勢的判斷。在很多年份裡,這些學者們的意見分歧很大,比如兩年多前預測2023年的經濟走勢時,看好、看平、唱衰的觀點各佔了三分之一。
但是到今天,如果你再問這些經濟學者“對於未來半年到一年的經濟怎麼看”,我想答案可能會一致很多。大多數人都會認可這樣一個觀點,就是全球經濟正在駛進一個異常顛簸的水域。
就在不久前,世界銀行發佈了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這份報告的數據充分地印證了這個觀點。
在報告的開篇,世界銀行寫了這樣一段話:“經歷了過去幾年一連串前所未有的衝擊後,人們一度期望世界經濟逐步迴歸穩定復甦的軌道。如果說僅僅六個月前,經濟的‘軟着陸’似乎還觸手可及,那麼今天,這一窗口期可能已經過去。”
報告把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從1月初的2.7%下調到了2.3%。和過去幾十年相比,這個增速只比2009年金融危機和2020年疫情衰退時期高一點。
這意味着,2020年代有可能成爲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經濟表現最差的十年。世界銀行也同步下調了近70%的經濟體今年的增速預期,其中美國下調0.9個百分點至1.4%,歐元區和日本分別下調至0.7%。
那麼中國呢?世銀對中國的經濟預期維持在4.5%,但在關稅戰的拖累以及內需低迷的背景下,中國的經濟正面臨嚴峻的內外部雙重挑戰。
而中、美、歐這些主要經濟體增長的放緩以及政策的波動,將通過貿易、投資和信心渠道對其他的經濟體產生顯著的負面溢出效應。
特別是,發展中經濟體可能在經濟逆風中受到更大的衝擊——實際上,今天,除了亞洲以外的發展中世界正在淪爲“無發展區”。
報告指出,近30年來,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速不斷下降——2000年代,平均增速是6%;到2010年代,增速降到了5%;而進入2020年代,這個數字已經降到了4%以下。
什麼原因呢?就是在不確定性環境下,貿易和投資引擎的雙雙失速。我們稍加觀察就會發現,全球貿易的增速和經濟增速呈現出類似的變化軌跡,貿易增速從2000年代的5.1%降到2020年代的2.6%,今年預計只有1.8%,而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指數則在今年初飆升到歷史高位。
投資方面,流入發展中經濟體的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已經降到2008年峰值水平的一半以下,並陷入持續低迷。與此同時,債務卻在不斷累積。
連續的經濟衝擊和疫情前的寬鬆政策,已經讓很多發展中經濟體的政府財政捉襟見肘。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發展中經濟體的平均財政赤字率接近6%,爲本世紀最高,其中光是利息支出就佔到赤字的三分之一。
今天,超過半數的低收入國家已經陷入高風險的債務困境。可以說,貿易壁壘的增加和政治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對幾乎所有經濟體的增長前景都構成了重大阻礙。看完世界銀行的這份報告,你會有一個真切的感覺——全球經濟今天真的站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
爲什麼這麼說呢?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有很多積極的力量在推動着全球化和經濟增長。發展中國家的人均GDP在這段時間裡增長了近4倍,超過10億人擺脫了極端貧困。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個全球通力達成的“經濟奇蹟”。
但在今天,很多積極的力量正在逆轉,取而代之的是不確定性、分化和對抗,這可能引發全球經濟的倒退。如何避免2020年代成爲“失落的十年”,這在很大程度上考驗的是各個國家,特別是主要經濟體政策制定者們的智慧、勇氣和合作意願。
以上內容精選自《每天聽見吳曉波》,課程由吳曉波老師主講,如果你對財富相關話題感興趣,歡迎訂閱。
6月24日—7月25日
購買《每天聽見吳曉波》年卡會員
可享360元得2年福利
點擊按鈕▼成爲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