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動能趨弱,中行展望:銀行業盈利看重新興產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林秋彤 實習生劉晴 北京報道

7月1日,中國銀行研究院(下稱中行研究院)在京發佈《2025年三季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下稱《報告》)。《報告》主要回顧了2025年上半年全球和中國經濟金融運行以及全球銀行業運行情況,展望了2025年三季度經濟金融形勢以及全球銀行業發展趨勢。

貿易保護主義擾動全球經濟

《報告》指出,2025 年二季度,美國推出的所謂“對等關稅”遠超國際社會預期,擾亂了國際貿易秩序與節奏,使得國際貿易、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全球經濟增長動能進一步走弱,供給端相對穩健,需求端延續疲軟態勢。私人消費增長乏力,投資活動小幅擴張,全球通脹下降速度放緩。主要經濟體財政政策趨於寬鬆,貨幣政策立場分化。全球FDI(外商直接投資)有所反彈,證券投資避險情緒上升。

從全球貿易來看,關稅政策的頻繁調整導致二季度全球貿易走勢存在較大波動。部分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存在 “搶出口” 行爲。貿易保護主義也導致全球經濟增長動能進一步走弱。美國二季度“搶進口”效應退坡後雖迴歸正增長,但消費市場擴張步伐放緩;歐元區經濟呈弱復甦態勢,但美國關稅威脅削弱其貿易增長,4月歐元區出口同比下降1.4%;日本經濟面臨內外雙重挑戰,外需疲軟拖累出口;東盟五國作爲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受美國關稅衝擊較大,新加坡、泰國已下調2025年增長預期。

展望2025年三季度,《報告》認爲,全球經濟下行風險提高,與關稅相關的政策調整及博弈將對全球經濟帶來更多挑戰。需求轉弱可能一定程度緩解全球通脹壓力。談判進展成爲影響國際貿易走勢的關鍵變量。美元流動性衝擊風險上升,美元指數趨於走弱,美債收益率可能進一步擡升。此外,《報告》還分別對美國消費結構的演變特徵及啓示、日債風波的誘因及政策調整困境等熱點問題進行了專題分析。

具體來看中國經濟,中行研究院認爲,2025年上半年,面對急劇變化的外部環境,中國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爲的逆週期調控政策,內需表現較爲穩定,出口好於預期,工業生產較快增長,經濟總體平穩運行。其中,受外部衝擊、房地產市場再度轉弱等因素影響,二季度經濟景氣度有所回落。

着眼當前經濟形式,《報告》指出,未來宏觀政策加力提效的必要性進一步上升,要重點着眼需求側,加快推動現有政策落地顯效,同時積極儲備增量政策,推動內需回升,以內部確定性的增長來應對各種外部不確定性,從而實現全年經濟平穩增長,爲“十五五”開局打下良好基礎。

新興產業爲銀行業盈利提供新支撐

《報告》顯示,2025年二季度,全球經濟復甦進程偏弱,銀行業經營承壓,規模擴張步伐有所放緩,但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發展動能較強,爲銀行業盈利增長提供新支撐,資產質量表現分化,資本補充狀況穩定。

2025年以來,受各國經濟復甦進程不一、重點新興產業發展程度分化等因素影響,銀行業盈利表現差異顯著。據中行研究院統計,2025年一季度,美國銀行業淨利潤達707億美元,同比增長9.3%,主要得益於人工智能、數字科技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投行、併購融資及資產管理業務擴張,拓寬了收入來源;歐元區銀行業淨利潤爲514.7億美元,同比小幅增長0.8%,因區域內對人工智能、綠色能源等領域的投入不足,未能有效刺激高附加值金融需求;英國銀行業淨利潤爲150.2億美元,同比下降13.4%,與歐洲整體新興產業動能疲軟密切相關;澳大利亞銀行業淨利潤爲62.6億美元,同比下降2.3%,受央行連續降息政策影響,淨息差持續收縮導致盈利承壓;日本銀行業淨利潤約合270.7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29.6%,雖海外擴張放緩,但其在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投資仍貢獻可觀回報;新興經濟體方面,巴西銀行業淨利潤同比增長超10%,印度尼西亞和泰國分別實現7.8%與3.9%的同比增長,而馬來西亞銀行業淨利潤則同比減少3.9%,凸顯區域發展不均衡態勢。

“三季度,隨着各國加大對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政策支持,全球銀行業盈利有望穩中有升”,《報告》展望道。

具體到中國銀行業,《報告》指出,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爲銀行業營造了良好經營環境。銀行業聚焦科技金融重點方向,打造服務實體經濟新的增長極,規模穩健提升,夯實盈利能力,資產質量保持穩健,資本充足情況良好。

科技金融是國內銀行業資源投入的重點領域。在信貸資源投入方面,2025年銀行業延續上年度對新質生產力和先進製造業的支持力度,預計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國有大型銀行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餘額增幅仍將超20%;在組織和制度保障方面,2025年銀行業將進一步完善科技金融制度建設,多數銀行已在總行層面成立專門的科技金融委員會或科技金融中心,構建“總分支網”的架構,形成上下貫通的協同推進機制;在服務和產品創新方面,多家金融機構發力構建科技金融生態圈,暢通科技產業金融循環。

《報告》認爲,隨着“金融資產投資公司擴大試點”“科技企業併購貸款試點”等監管政策陸續出臺,銀行業將進一步完善對科技型企業全生命週期的支持鏈條,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漸進推進穩定幣並警惕其風險

此外,在發佈會上,中國銀行研究院相關課題負責人就媒體記者提出的穩定幣這一熱點話題作出迴應。

穩定幣是一種特殊的加密貨幣,旨在通過錨定法定貨幣、實物資產或算法機制,維持其價格的相對穩定。相較於比特幣、以太坊等價格波動劇烈的加密貨幣,穩定幣更適合作爲支付媒介、價值存儲工具和金融交易的計價單位。5月21日,香港立法會通過《穩定幣條例草案》,後於5月底正式確認成爲法例,香港由此成爲全球首個針對法幣穩定幣建立全面監管框架的司法管轄區。目前,國內包括阿里、京東等互聯網企業也相繼宣佈下場佈局穩定幣。

6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首次提到“穩定幣”。潘功勝表示,區塊鏈和分佈式賬本等新興技術推動央行數字貨幣、穩定幣蓬勃發展,實現了“支付即結算”,大幅縮短跨境支付鏈條,但也對金融監管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在此次發佈會上,中國銀行研究院國際金融團隊主管邊衛紅表示,穩定幣的廣泛應用會衝擊美元作爲全球最重要支付、計價及儲備貨幣的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發展央行數字貨幣(CBDC)主要是爲推進去美元化。未來穩定幣市值增長將影響美國國債市場的供求結構及美聯儲貨幣政策。

關於中國發展人民幣穩定幣,邊衛紅認爲可採取漸進方式在離岸市場推進,先應用於貿易支付,再擴展至金融投資,逐步通過試點擴大使用範圍,並優化合格投資者篩選機制。中國銀行研究院院長陳衛東進一步補充道,穩定幣的去中心化特性可能帶來洗錢、地下錢莊運作、資金流水監管困難等負面問題,不應盲目跟風,可參考歐洲央行在這一方面的理性分析。

中國下半年消費走勢總體以穩爲主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2025年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326億元,同比增長6.4%,創2024 年以來最高增速。中國銀行研究院宏觀經濟與政策團隊主管樑婧指出,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及 “618” 消費前置效應,帶動 5 月消費增速高於預期。

在被媒體記者問及對中國下半年消費趨勢的預測時,樑婧指出,當前消費加快增長面臨一定難度,總體將以穩爲主。一方面,促消費政策持續發力,政府正加快資金撥付並做好銜接,相關產品保持較快增長,部分地區或通過擴大補貼商品範圍等優化政策進一步激活消費潛力;另一方面,去年基數擡升會對數據形成壓力。值得注意的是,服務消費潛力可觀,增速持續高於商品消費,相關政策在優化服務供給、促進收入增長等方面不斷髮力,疊加今年假期多於去年,服務消費有望持續發揮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