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近期發佈報告顯示——東南亞經濟前景受美關稅戰拖累

世界銀行近期發佈報告顯示,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正由於受全球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上升、貿易限制措施增多以及大型經濟體增速放緩這三大因素影響,其地區企業發展和消費者信心受到衝擊,導致投資和消費減少。預計該地區2025年經濟增長將放緩至4.0%,低於此前預測的4.4%。其中,高度依賴貿易的東南亞國家難以倖免,越南、菲律賓、印尼的預期增速分別爲5.8%、5.3%和4.7%,緬甸甚至預計將出現1%的經濟衰退,均弱於此前預期。

世界銀行指出,今年1月份,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指數達到1997年以來的最高點,2月份的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更是達到了1960年以來的最高值。宏觀經濟發展、金融市場和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會影響個人消費和投資增長,而後者的下降又會對前者形成進一步的負反饋。美國作爲地區國家最主要的出口市場之一,其不斷出臺的貿易限制措施對地區經濟衝擊巨大,其中,柬埔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受影響最爲明顯。

展望地區發展前景,貿易政策的進一步惡化、全球經濟的急劇放緩、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以及地緣政治經濟緊張局勢的升級,都將進一步拉低地區經濟增長預期。美國經濟若突然走弱,將嚴重衝擊柬埔寨、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老撾等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而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則會影響印尼、馬來西亞、緬甸、老撾等資源出口國的利益。美國等發達經濟體長期維持的高利率,不僅會對東帝汶、柬埔寨、老撾等嚴重依賴外部融資的較小經濟體帶來更大風險,也會導致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金融市場波動。2024年末以來,印尼盾的持續貶值、股票市場的資金外流以及債券收益率的不斷攀升,都反映出投資者的謹慎態度。

世界銀行認爲,長期來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可能正在改變。貿易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從1990年的不到40%,增長至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的60%左右,之後總體保持穩定。東南亞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佔比增長更快。2017年至2023年,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佔比進一步上升。但即使在美國發動本輪貿易戰之前,美國、歐盟等大型經濟體頻繁採取的反傾銷等保護主義措施,已經使泰國、印尼、越南等國家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爲有效應對全球化趨勢的改變,以及氣候變化等長期挑戰,世界銀行呼籲要進行技術變革、國內改革以及深化國際和地區合作等。《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和《東盟數字經濟框架協議》(DEFA)等區域貿易協定,都將有力應對全球化趨勢改變帶來的影響。(經濟日報記者 張 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