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說】美智庫:“左手振興製造業,右手扼住供應鏈” 美關稅政策陷入自相矛盾

(原標題:【世界說】美智庫:“左手振興製造業,右手扼住供應鏈” 美關稅政策陷入自相矛盾)

美關稅政策陷入自相矛盾(來源:視頻綜合)

中國日報網8月13日電 日前,美國外交政策智庫“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邁克爾·弗羅曼撰文指出,美國關稅政策正陷入危險的自我矛盾——其宣稱的增加財政收入、縮減貿易逆差和重振製造業三大經濟目標,在關稅成爲經濟戰略重要支點的情況下,已陷入難以調和的困局。美國經濟學家本·斯泰爾更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目標本質上是互斥的。

這種矛盾在人工智能領域尤爲凸顯。7月下旬,白宮高調發布“AI行動計劃”的幾天後,特朗普政府卻用關稅政策直接扼住了AI發展的命脈。標普全球研究指出,銅作爲數據中心基建的核心材料,本土供應鏈重建需17年;即便有《芯片與科學法案》補貼,先進半導體工廠投產仍需數年。當銅價波動、電網不堪重負時,美國的AI領導力正被自己的政策所削弱。

報道截圖

製造業迴流的困境更爲嚴峻。美國製造業50%依賴進口中間品,而關稅推高生產成本已產生連鎖反應:鋼鐵關稅導致價格兩位數上漲,汽車、能源、航天等產業國際競爭力持續下滑。這種自相矛盾的政策正在擾亂其試圖重建的製造業根基。

矛盾還體現在吸引外資與貿易逆差的循環中。特朗普政府一邊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以“國家緊急狀態”名義加徵關稅,一邊又希望吸引數萬億美元外資。但經濟學基本原理表明:外資流入推高美元匯率,勢必加劇貿易逆差——這正是其宣稱要解決的現狀。

作者認爲,當前千億美元關稅收入與溫和通脹的表象具有欺騙性。歷史經驗表明,關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往往滯後兩到三個季度。當通脹壓力真正顯現時,美國或將面臨增長停滯與生產力衰退的雙重打擊。政策所謂“紅利”遙不可及,但代價卻迫在眉睫——這種時間錯配正在侵蝕美國經濟的現實競爭力。

文章最後警示:他國對美國關稅政策的妥協既不能確保美國成功,也無法調和其自相矛盾的政策目標。特朗普政府或將發現,對關稅這把雙刃劍的掌控難度遠超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