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委員”提案助力平安西安建設

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立昊洋 鮑靜

在政協西安市第十五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召開之際,政協西安市第十五屆委員會2024年度“十佳委員”帶着他們的真知灼見,在2025年繼續爲平安西安建設建言獻策。

隨着時代的飛速發展,無人機行業異軍突起,陝西等地積極藉助新興技術推進智慧公安建設。在此背景下,王文委員表示,應聚焦科技興警,提升“公安機關新質戰鬥力”。他提出通過推動跨部門數據共享,打破信息壁壘;提升技術應用水平,強化科技支撐;完善相關法規,確保執法有章可循;促進社會協同治理,凝聚各方力量;支持技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爲公安工作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全方位提升公安戰鬥力,爲城市安全保駕護航。

2024年,西安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082元,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85元,城鄉收入比爲2.53∶1,在工資性和經營性收入方面與全國平均水平存在差距。王文禮委員建議,推動農業生產向二、三產業延伸,吸引民營企業投身農產品加工業,並引導企業在產區就近佈局,縮短產業鏈條,降低成本。促進農業生產經營轉型升級,引導種植業向“二八格局”發展,分別建立大農、小農政策支持體系,實現精準扶持。同時,加強農村居民職業教育,健全農民工教育培訓體系,加強職業農民培訓,提升農民技能,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助力鄉村振興,爲平安西安建設夯實經濟基礎。

養老問題是民生大事,也與社會的和諧穩定息息相關。李洪潔委員關注到長期照護保險對於緩解失能老人家庭經濟壓力、推動養老護理服務市場發展的重要作用。李洪潔建議,西安應積極借鑑成功經驗,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個人繳費的多元籌資機制,完善評估標準與服務供給體系,加強護理人員培訓管理,確保基金合理高效使用,讓長期照護保險成爲老年人幸福晚年的堅實保障,讓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爲社會增添更多溫暖與安寧。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保障居民安全的重要防線。郭怡委員把目光投向了城市地下排水管道建設。爲此,他建議強化管網質量,準確掌握佈局以防施工破壞;提高道路沿邊建設標準,使其既能排水又能承載交通;規範保潔作業,合理安排灑水車工作,避免垃圾衝入排水管道;加大海綿城市建設,加強工地管理,確保城市排水系統穩定運行。

生態環境也是平安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安市積極響應“禁限塑”政策,在夜市等區域強力監管,多部門聯合行動,宣傳與執法並行。然而,在推行過程中,商家面臨成本高的壓力,消費者習慣難改,流動攤販監管存在盲區。楊屹崐委員建議,政府應加強扶持引導,給予商家一定的補貼或優惠政策;強化監管與透明執法,加大對違規行爲的打擊力度;深化公衆教育,通過宣傳引導轉變消費者觀念,推動替代品創新,研發出更環保、更經濟的產品,助力“禁限塑”政策有效落地。

教育是國之大計,教師則是教育的核心力量。王小玲委員關注到教師身心健康問題。她建議從政策層面保障教師權益,提高教師待遇,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學校層面優化管理,合理安排工作任務,提供培訓和支持;教師自身學會自我調節,合理規劃時間,調節情緒;社會和家庭給予充分支持,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共同爲教師營造寬鬆工作環境,讓教師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中,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貢獻力量。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研學成爲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但大量營利性機構涌入,研學市場亂象叢生,資質、收費、課程、安全等問題頻出,學校管理與監督也存在短板。雷波委員建議儘快出臺中小學研學教育活動規範管理辦法,教育部門嚴打非法行爲,市場監管部門維護市場秩序,加強宣傳引導與家校溝通,嚴格監管學校研學活動,讓研學真正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助力。

養老模式的創新對於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和諧意義重大。郭亞紅委員大力推動互助性養老模式,整合社區資源,實現居民互助,融合家庭與社會養老之長。這種模式成本低、氛圍暖,能提升老人價值感。希望相關部門完善規劃與標準,多元籌資,加強人員培養,加快信息化應用,強化宣傳並建立激勵機制,讓互助性養老在西安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讓更多老人從中受益。

近年來,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加劇,社會突發羣體性危害事件頻發。張曉明委員建議,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法制建設與公共安全教育,加大民生投入,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矛盾;另一方面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通過媒體和教育機構傳播正能量,優化社會環境,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同時,通過社區活動增進鄰里關係,及時排查風險隱患,強化社會防控,爲社會穩定和諧築牢根基。

基層治理是城市治理的基礎。白瑾委員建議構建“一網統管”平臺,整合多類數據,精準匹配服務;依託12345熱線與大數據,定位高頻訴求,通過“街道-社區-網格”三級聯動提升效能,優化政策設計;建立“黨建+數字”協同機制,加強基層數據平臺建設,培育工作者數字化治理能力,實現從技術到服務的全面提質,讓基層治理更加高效、精準,爲平安西安建設提供堅實的基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