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隔閡 青銀共居成效打折
青銀共居服務宅「好好園館」讓年輕人擔任生活管家,照顧長輩身心需求。(李京升攝)
臺北市率先於老人住宅推動「青銀共居」,將陽明老人公寓與文化大學共同合作,以低租金吸引學生投入,目前雖滿租,卻存在世代間溝通隔閡,難以真正解決老人居住困境。臺中沙鹿「好好園館」則結合靜宜大學、光田醫院與企業能量共同催生「青銀共居」服務宅,目前則轉型爲客製化的加值服務。
「青銀共居」概念最早起源於荷蘭,日本也在推動,北市府爲促進高齡者社會參與及增加人際連結,2018年起推行「青銀共居」方案,與文化大學合作,每學年開放4間雙人房給8名學生入住,目前皆滿租。
北市社會局說,學生入住時由陽明老人公寓提供教育訓練,內容包括公寓環境設施認識及適應、長者介紹、服務設計、時間管理等,強化學生以正確心態入住,每月3000元租金低於市面行情,增加學生入住意願,入住學生每月需提供至少20小時公共服務,以達跨世代交流目的。社會局坦言,推行「青銀共居」過程,最常遇到世代間生活習慣的差異,如作息時間不同,容易互相干擾,世代間也存在溝通隔閡。
臺中沙鹿區有結合靜宜大學、光田醫院與企業能量共同催生的「青銀共居」服務宅。「好好園館」創辦人紀金山說,推動「青銀共居」,從早期讓年輕人幫忙煮飯、打掃來打工換宿,現在則爲1對1方式,讓年輕人以「類家人」融入長輩生活。
75歲住民袁秀文說,退休後先在外租屋2年,家人擔心她獨自在外,所以選擇搬進「好好園館」,除生活上被照顧,也能結交新朋友、參加課程,與年輕人互動,自己的心跟着年輕好幾歲。
年輕世代林怡秀、謝辰渝說,擔任長輩們的生活管家,針對入住長輩客制照顧計劃,陪伴外出、陪病、健身,以前不太會和長輩相處,但長期陪伴後,才知道長輩常有小孩般的心靈,兼具大人的生活哲學,互動中讓她們學會更珍惜家人和善待他人。
但整體而言,國內「青銀共居」仍處發展階段,面臨不少挑戰,對真正解決老人居住困境,只算杯水車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