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崇良專訪4/食安無妥協空間 每案都是重大案件 重罰讓業者不敢僥倖
針對黑心豬大腸事件,衛福部長石崇良立即開罰業者,他說食安事件沒有妥協空間,而且處罰要及時,纔有嚇阻作用。記者胡經周/攝影
衛福部掌管業務從受精卵到人生登出,石崇良進入衛生行政體系十八年,前一個職務是掌管九千億元經費的健保署長,處理政務理應從從容容,遊刃有餘,有沒有處理什麼事情覺得壓力很大?答案是「食安事件」。針對黑心豬大腸事件,他立即開罰業者,他說食安事件沒有妥協空間,而且處罰要及時,纔有嚇阻作用。(延伸閱讀:石崇良專訪5/談加熱煙上市紛擾 依法納管與行政 法規沒有模糊地帶)
近年食安事件頻傳,石崇良上任後不久就面臨「黑心豬大腸」事件。他坦言,接任部長後,在衛福部主責的各項醫療、社福議題中,食安事件因「關乎全民」,讓他壓力最大。
他戰戰兢兢,把每件食安事件都視爲重大案件,要求一定重罰,且要「罰到業者破產」,以儆效尤,且爲防堵食安事件,中央會負起責任,統一彙整資料、指揮調查,並開立罰則。
石崇良說,民衆每天都接觸食品,且與醫療、藥品等產業相比,食品產業入行門檻較低,「廚房即工廠」隨處可見,國人飲食習慣與西方不同,以攤販、小吃爲主流飲食,讓杜絕食安問題更加困難。
他上任後,「對食安事件很敏感」,一再告誡部內相關單位,食安事件沒有妥協空間,黑心大腸案件發生後,更要求馬上開罰,「別等檢調介入再處分,立即重罰對當事人、對社會都有警惕效果。」
涉嫌以工業用雙氧水清洗豬大腸的百威公司,地址登記在臺北市,但加工廠在屏東縣,倉儲則在新北市,衛福部一改過去由地方政府開罰業者慣例,直接由中央開出罰單,也是出自石崇良的指示。
他表示,食品安全事件經常跨縣市發生,中央最容易全盤掌握資料,因此要由食藥署做出決定,且食安事件令人憤慨,罰則一定不能輕,針對打擊社會安定、產業發展的不法業者,需祭出重罰。
石崇良表示,常有人問他,某案件是否要定義爲重大食安案件,他迴應,「每次食安事件都是重大食安案件,沒有輕重之分」,若因爲案件規模小就不重視,遲早會釀成大事,立法者給予行政機關裁量權,「食安法」罰鍰可從六萬至二億元不等,但過去五年三百多件食安案件,累計罰鍰只有二百五十萬,根本無關痛癢,中央應加重罰鍰。
立委立院質詢時指出,此次黑心大腸案件,食藥署南區管理中心早於六月就經由吹哨者得知消息,卻到十月才移送檢調。石崇良表示,食安事件永遠無法杜絕,依地方自治,事件調查應以地方爲主,中央只能設法提供協助,且違法者「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總有漏洞可鑽,唯有透過食安五環最後一環「全民監督」,並保護吹哨者,才能即時發現案件,並藉重罰讓業者破產,纔會讓有心人不敢再心存僥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