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集中度提高,單體藥店會消失嗎?
來源:藥店經理人
隨着大型連鎖藥店的不斷擴張,大批的中小型藥店紛紛走向沒落,不是被收併購就是關門歇業。
這背後趨勢是,醫藥零售市場結束了羣雄並起的時代,市場的集中度越來越高,大型連鎖藥店掌握着產品的頂端渠道,可以與製藥企業簽訂百萬千萬的購銷合同——價格的差異,先進的管理,高素質的店員,這是中小型連鎖藥店是難以與其競爭的,被擠出市場是難免的。
特別是那些弱小的單體藥店,更經不住這一輪又一輪的擠壓,即使還活着的,也是在市場的夾縫中艱難地生存。
回想十幾年二十年前,中小藥店因船小好調頭的靈活優勢,在醫藥零售市場中左右逢源。藉助醫藥公司的經銷產品及廠家業務員的促銷,每家門店的銷售額穩步增長,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還不擔多大風險。產品可以按月結賬,幾乎都是賒着人家的產品,現金往自己兜裡裝,醫藥公司雖說拿着廠家的返利,但還要讓出一部分給藥店......但那個時代畢竟遠去了。
一方面大型連鎖藥店的反覆擠壓,另一方面小藥店自個兒扎堆競爭,原本開始萎縮的利潤空間已沒有多大的油水了。最爲頭痛的還是那些大型連鎖藥店的長驅直入,從省城開到市裡,還不停地向縣城伸延,加上網上藥城店鋪的開設,產品價格的透明度越來越清晰,小藥店幾乎所有的優勢在短短的時間裡消失得乾乾淨淨。日經營額從10000元到8000元,很快就成了5000塊,最後跌破3000塊以下。
單體藥店每天都有新開的,外人依然認爲藥店很賺錢,例如“一條街上藥店比超市多”,圈裡人說賣藥不賺錢,說破天也沒人信。因爲新的藥店還在開,裝修越來越好,陳列的藥品越來越多,剛開始幾天由於讓利促銷活動做得好,門店裡也是紅紅火火,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至於後來經營如何,非常難說。
另一方面,大家認爲藥店生意好做,至少不會賠得個精光,在現在的大環境下,比其他行業好混些。所以大家也能看到,一邊是藥店關門轉讓,另一邊仍然是申報開業,而且是成批的申報。
筆者有一個同行,前幾年把自己經營了好多年的藥店盤給了一家連鎖藥店。拿了錢就去投資一家建材公司,想乘着房地產的東風,轉了一些大錢,結果慘淡而歸,拿了剩餘的錢還是盤了一家小藥店,據他說還是開藥店穩當。
在醫藥零售市場上,重組併購依然還在進行,上千家上萬家門店的大型連鎖不在少數;而中小連鎖及單體藥店已成兩極分化。
可以看到,地市級擁有上百家門店的連鎖藥店虎視眈眈,憑藉資金及上游渠道的優勢,也在不斷地擴展自己的門店;大多數小型連鎖藥店或單體藥店度日如年,無論是經營狀況還是產品結構都不很理想,並且抱着傳統的想法,我以前做得好好的,怎麼說不行就不行了?總是在抱怨同行們的擠壓,其結果不是歇業就是轉讓。
不過呢,也有一些小單體藥店,雖說門面只有百十平米,連同老闆在內就三四個人,但每天的營業額也能上到幾千,有時還能過萬。品種結構比較單一,但好多產品還是稀缺產品,玩的是特色,做的是精細,就主打某一品類。
還有的單體門店,自帶中藥診所,或家傳醫術,或聘請有資質的民間郎中,以醫養藥。這類藥店不擴張,不搞連鎖,就認真做好哪些品種,認真服務那些老顧客,把口碑信譽放在第一位——無論周邊藥店怎樣,我的藥店堅守初心。
現在,大型連鎖藥店品種衆多,門店遍及城鄉,但也不能把犄角旮旯全都佈滿。巨大的醫藥零售市場既是開放的,也是包容的。在衆多大中型藥店競爭的夾縫中,總會看到一些小藥店在正常營業。
筆者認爲,單體藥店擅長拾遺補缺,服務於底層小老百姓,如同小超市一樣,會一直存在於醫藥零售市場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