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集體塌方,BBA距離退出中國市場還遠嗎?
©讀懂財經·消費組原創/出品
曾經,在國內高端車市場,BBA是一道很難逾越的大山。巔峰時,每10輛30萬以上的高端車,就有7輛是BBA的。
但時過境遷,大家對BBA的信仰正集中崩塌。2024年,BBA銷量開始全面下滑:奧迪下滑8.5%,奔馳下滑7%,寶馬下滑13.4%。
比銷量下滑更危險的是,BBA的降價武器似乎也不那麼管用了。
2024年之前,BBA只是輸輿論,但只有一降價,銷量還是很堅挺,如23年降價後,BBA還能全部實現銷量正增長。
但到了2024年,情況不一樣了,雖然2024年8-9月份BBA一度退出價格戰,對銷量有負面影響,但就是在打價格戰的時候,BBA銷量也大部分是下滑的,比如寶馬上半年價格在從頭打到尾,但銷量還是同比下滑4.2%。
新能源轉型中,BBA已經輸掉了性能,如今連價格戰都留不住銷量,BBA離退出中國市場還遠嗎?
價格戰也救不了寶馬的銷量
幾年前,變相加價是寶馬的常規操作。但時過境遷,整個2024年,寶馬都深陷價格戰泥沼。
2024年上半年,寶馬在中國(包括寶馬和MINI品牌)累計銷量37.59萬輛,同比下降4.2%。銷量維持的勉勉強強,還是大打價格戰的結果。
貫穿整個上半年的價格站,讓寶馬利潤出現了大幅下降,2024年上半年華晨中國的財報顯示,其從華晨寶馬上獲得的利潤同比下降了約27%。
爲了止血,寶馬在2024年7月份宣佈退出價格戰,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接下來出現的是銷量更劇烈的下滑。
2024年8月,寶馬在華僅售出3.48萬輛,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42%,成爲BBA品牌中降幅最大的。相比之下,奧迪8月銷量爲4.56萬輛,同比下降19.4%;奔馳則售出4.87萬輛,同比下降16.5%。
面對銷量雪崩,寶馬只能朝令夕改。9月份寶馬汽車迴歸價格戰,多款車型大幅降價,寶馬i3又降到了20萬以內,寶馬旗艦純電車型i7最高下調達55.52萬元。另外,寶馬的油車如3系、5系也有很高的終端優惠。
重回價格戰後,寶馬銷量雖然環比有回暖,但大多數情況下同比還是下滑的,如2024年12月,華晨寶馬銷量同比下降2.3%。
而且參考上半年,以價換量帶來的問題必然是利潤上的減少,寶馬在利潤指標上的壓力之大可想而之。
比業績滑坡,影響更大的是,價格戰也在動搖寶馬的品牌根基,行業經驗表明,作爲一家汽車品牌公司,它的產品一旦持續大幅打折銷售後,其在二手市場上的保值率就會今不如昔,這導致二手車商的收車意願也會大幅下降,而又會反過來影響到新車購買者的決策,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保時捷就是前車之鑑。
陷入今天這幅局面,寶馬自己也要擔責任。
輸給新勢力,更輸給自己
過去幾年中,在競爭最激烈的中國市場,寶馬的戰略決策也存在諸多失誤,這不僅影響了寶馬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還對其未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前面提到的價格戰搖擺正是寶馬戰略失誤的體現之一,2024年試圖退出價格戰的策略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並未奏效,中國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已顯著提升,寶馬的漲價策略在此背景下顯得尤爲不合時宜,導致其市場份額受到擠壓。
隨後重返價格戰雖然帶來了銷量回暖,但頻繁的價格搖擺,既動搖了消費者心智,也削弱了經銷商的信心和積極性,進一步影響了寶馬的市場競爭力。
在關乎車企未來發展的關鍵戰略問題上,寶馬也總是滯後。
和中國品牌相比,寶馬進入新能源領域較晚,其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寶馬因多款電動車型存在安全隱患而頻繁召回,如iX3、i3、i4等車型,暴露出其在技術和質量控制上的短板。
新能源滯後也和寶馬不關注中國用戶需求的變化有關。具體來說,其高端品牌形象在新能源時代受到挑戰,而寶馬未能有效抓住新生代消費者對智能化、科技感的偏好,在產品智能化功能的研發與應用上相比競爭者存在顯著差距,部分車型更新換代速度較慢。
面對這些挑戰,目前寶馬仍在調整策略,如通過加大投資、深化本土化戰略以及加速電動化轉型。但客觀來說,在如今的中國市場,寶馬做的一系列努力,很難扭轉不利的競爭局面。
寶馬的處境,也是整體外資豪車品牌遇困局的體系。
BBA距離退出中國市場還遠嗎?
在中國豪華車市場歷史上,由寶馬、奔馳和奧迪構成的“BBA”鐵三角,曾長期佔據統治地位。然而,隨着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方向加速切換,這一格局正在被顛覆。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接近50%,當特斯拉、比亞迪、蔚來等品牌用智能化體驗和高性價比改寫市場規則時,BBA的轉型步伐顯得沉重且滯後,這背後不僅是技術路線的選擇問題,更折射出傳統豪車品牌在產業鏈重構時代面臨的系統性挑戰。
在燃油車時代,BBA的統治力不僅有品牌力,還有整個供應鏈體系的支撐,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零部件牢牢被歐洲供應商把控。但電動化重構了價值鏈條,動力電池佔電動車成本40%,而這一領域的主導權掌握在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中國企業手中。
更關鍵的是本土廠商也讓國內車企形成了產業鏈協同優勢。比亞迪通過自研刀片電池、電機、電控系統,將三電系統成本降低18%;理想汽車採用增程式技術路線,繞開了純電車型的續航焦慮,同時利用本土供應鏈將整車製造成本控制在BBA同級車型的不到70%。
反觀BBA,其核心的三電系統依賴中日韓供給。寶馬、大衆、歐洲投資銀行費非大力氣扶植的Northvolt,總融資高達1450億元,但還是在前不久破產了。沒有供應鏈支撐,既意味着BBA供應鏈成本高居不下,也意味着BBA不在是汽車技術的引領者。
既無性能優勢,也無價格優勢,BBA的豪華敘事邏輯也正在被解構:燃油車時代,BBA的豪華感建立在內燃機的精密調校、百年造車工藝的沉澱,以及由此形成的品牌心理錨定,其產品價格中包含的不僅是物理性能,更是一種身份象徵。但電動化浪潮徹底顛覆了這種價值邏輯,當電動機取代內燃機,BBA的故事已經講不下去了。
在新一輪產業週期面前,BBA的困局或許已經很難解開。
免責聲明:本文(報告)基於已公開的資料信息或受訪人提供的信息撰寫,但讀懂財經及文章作者不保證該等信息資料的完整性、準確性。在任何情況下,本文(報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