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出版慶50年 趙政岷盼重啓閱讀新時代

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期許出版業能成爲現代人的閱讀生活策展人。(時報出版提供)

時報出版創辦人餘紀忠於1975年提出的理念。(時報出版提供)

時報出版公司於1999年12月27日掛牌上市,是華文世界第一個股票上櫃的出版社。(時報出版提供)

暢銷作家丹布朗掀起《達文西密碼》旋風,圖爲2018年時來臺宣傳另一著作《起源》的臺北見面會。 (時報出版提供)

來臺訪問的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爲時報出版的《我的人生》舉行簽書會。(時報出版提供)

1999年,時報出版爲暢銷作家頒發「白金作家獎」,其中包括作家戴晨志(右起)、龍應臺、敖幼祥、朱德庸、蔡志忠與吳若權等。(本報資料照片)

時報出版更換過多次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封面,各種版本皆有粉絲收藏。(本報資料照片)

以出版村上春樹、EQ、丹布朗、蔡志忠等系列長銷書籍傲視書市的時報出版,今年邁入第50年,沒有絢麗的大型出版派對活動,反而安安靜靜地到偏鄉種樹,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強調,在碎片化閱讀與數位挑戰並存的年代,時報出版期許回到出版初心,「下一個50年,我們的任務是重新讓閱讀成爲一種生活型態,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負擔。」

第一家上櫃的出版社

時報出版創立於1975年,由中國時報創辦人餘紀忠所籌劃,創立初始,時報出版與中國時報合力企畫、培養出大批本土漫畫家,包括蔡志忠、蕭言中、敖幼祥、朱德庸、Co.Co.、阿推、傑利小子等人;1996年,時報文化首度承辦臺北國際書展,創下臺灣第一次由民間承辦書展的紀錄;1999年,時報文化在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上櫃,成爲華文世界第一家股票上櫃的出版社。

回顧時報出版的全盛時期,趙政岷笑自己「生不逢時」,錯過那個印書像印鈔票的年代,細數時報出版的過往,包括曾在公館開過主題專門店、辦過雜誌,也曾靠着報紙的「趣味休閒版」大賣書籍,讓許多編輯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做「真的可以靠出版賺錢」。

出版肩負文化使命

怎麼看出版這行業?趙政岷覺得:「出版不僅是一門生意, 更肩負着文化使命」。每天他走進辦公室六樓門口,迎向他的正是那幅時報出版創辦人餘紀忠先生於1975年公司創辦時留下的話:「新聞是爲歷史作紀錄,而文化傳承則必須由出版事業來負擔」。財經媒體與理工管理科系訓練出身的他認爲,在網路時代「短閱讀不等於淺閱讀」。字數的精簡反而對文字有更高的要求。寫作者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內,傳達更豐富的意涵。這是挑戰,也是技藝的展現。

作者有所挑戰,出版社亦然。趙政岷認爲,出版不是簡單的複製與傳播,而是一種文化選擇。其實出版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文化決策,都在參與塑造社會的知識結構。它有文化使命,當然也有商業屬性。出版社不是慈善機構,但也不能只是營利機器。

他期許理想的出版應該像一座橋,左岸是文化理想,發掘有價值的思想、動人的文學、知識與內容;右岸則是市場現實,是生存與發展與繁榮的需要。

閱讀生活的策展人

在紙本書逐漸失去吸引力的時代,時報出版開始嘗試多元化經營,開發非書商品、開辦讀書俱樂部,甚至與數位平臺合作開設課程、內容訂閱制等。趙政岷形容,「現在書不是書,而是社羣的入口。」他觀察到許多年輕世代閱讀的第一接觸點,來自社羣媒體、Podcast或短影音,而不是書店或圖書館。

趙政岷指出,時報出版嘗試做一些實驗性項目,像把讀者當社羣經營,或者賣內容課程。「過去我們十分依賴實體通路,但現在希望自己經營讀者資料庫、做直銷。」出版,不只是書,是一整個內容生態,「我們不再只是出版社,是閱讀生活的策展人。」趙政岷說。從出版村上春樹、保羅.科爾賀、丹布朗,到開發許多內容創作者,時報出版逐漸從「書籍出版」轉型爲「內容整合者」。

對於50週年的紀念計劃,時報出版選擇落實永續理念,不僅首度發表ESG報告書,並規畫偏鄉捐書、植樹與公益講座等,趙政岷認爲,出版社的角色不只是賣書,更像是在「選書」、「選內容」。「你得判斷這東西有沒有價值,適不適合被看見,我們不是幫人圓夢,是幫社會做內容篩選,這樣的出版才符合『知識即價值』的初衷。」

有溫度的閱讀

趙政岷希望未來能整合紙本與數位,把書的價值「做長、做深」,包括與大學合作閱讀教育、開發主題策展書盒、甚至與其他生活品牌跨界。「出版的核心在內容,但它的樣貌已經不限於書本。」他說,「我們要做的,是讓一本書可以活得久一點,影響多一點人,而不是隻看銷量。」未來,包括經典重出、圖文書包裝、書籤贈禮、作者周邊商品等,都將成爲時報出版再創營收的關鍵。

趙政岷強調,「出版不是光靠努力,它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賭注。你要有眼光、有timing、有運氣。如果剛好在對的時間出對的書,那就成了。不然做得再好,讀者也不會買。」

50年的時報出版,猶如臺灣出版業變遷的縮影,從書架到書城,從實體到數位,從明星商品到多元嘗試,無不折射出臺灣社會的閱讀文化與產業脈動。下一個50年,趙政岷期許時報出版能更靠近讀者,讓閱讀重新成爲一種有溫度的生活方式。他認爲,一本書的終極價值,永遠在於它「被閱讀後仍留在讀者心中的時間長度」,這就是出版人、寫作者與讀者共同創造的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