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醫科技創新遇4大困境 吳明賢籲成立「數位健康署」改革
臺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說,AI可以運用在診斷、治療、預後、預防等醫療照顧,但目前面臨數據壁壘、法規未與時俱進、產業零散、人才斷層4大困境,呼籲建議成立「數位健康署」,強化醫療創新。記者沈能元/攝影
AI科技發展下,數據及數位科技驅動的健康革命已經到來,臺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指出,AI可以運用在診斷、治療、預後、預防等醫療照顧,但目前面臨數據壁壘、法規未與時俱進、產業零散、人才斷層4大困境,呼籲從修法做起,建議成立「數位健康署」,強化醫療創新。
2025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今起接連三天舉行,聚焦AI與生醫產業結合議題。今下午第三場會議由衛福部資訊處長李建璋主持,邀請臺大醫學院院長、BTC委員吳明賢,與健保署副署長陳亮妤,以「打造臺灣生醫創新與永續生態系的挑戰與機會」、健康臺灣政策發表演講。
吳明賢指出,臺灣於生醫創新擁有核心優勢,分別爲醫療軟實力、科技硬實力、完整健保資料庫、樞紐位置及語言優勢。但仍有四大困境,首先是「數據壁壘」,因院際資計系統標準不一,健保資料與臨牀真實世界數據串聯困難,形成數據孤島,阻礙深度研發;其次是「法規窒礙」,現行法規對數據二次利用規範保守且定義模糊,未能與時俱進,如個資法等。
以法規來說,吳明賢指出,以美國與臺灣爲例,美國法律是「規定不能做的不能做、沒規定的都可以」,我國則是「規定可以才能執行」,出於防避心態,對於「創新」沒有幫助,因此,法律應該與時俱進。
第三是「產業零散」,廠商多專注於單點技術或硬體代工,缺乏系統整合與國際市場拓展能力,難以形成臺灣品牌的整體解決方案;第四「人才斷層」,臨牀醫學與資通訊科技領域間存有巨大鴻溝,極度缺乏能轉譯雙邊需求的橋樑型、跨領域高階人才。
吳明賢建議成立數位健康署,透過專門機關纔可能推動改革策略,包括應完備法治基礎,研修「全民健康保險法」、增訂「健康數據公益應用與產業促進專章」,釋放公益應用價值。
接着,推動次世代醫療資訊基盤,打破樹問壁壘,這點衛福部資訊處已着手進行,確立FHIR爲我國醫療資訊交換的唯一國家標準。吳明賢說,應將FHIR導入進程納入醫院評鑑、健保給付指標,併成立醫療資訊系統轉型補助基金,輔導院所導入雲端化資訊系統。
最後,建立可信賴的資料運用框架,研修「個人資料保護法」、研議制定「生醫數據應用管理條例」,明確界定「假名化」的法律地位,並引入資料信託法律概念,同時應由行政院層級主導,成立「國家健康數據局」扮演資料銀行角色,建構隱私強化技術基盤。
吳明賢說,臺灣生醫科技產業技術領先固然重要,但制度與法規革新纔是決定國家競爭力根本,健全健保治理、統一資訊基盤、建立數據信託缺一不可。法規完備、數據暢流、創新活絡的生醫科技生態系,不僅守護臺灣民衆健康,更有機會成爲經濟持續成長的第二座護國神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