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倒下的地方,生意也正在崛起
2024年:
是AI的一年,是芯片的一年,但也是汽車的一年。我記得年初的時候,所有人都在講,車圈已經進入了淘汰賽,車企的日子更不好過了,行業已經到了拼刺刀的階段。的確,過去的一年,有車企突然倒下了,像高合、像合創,它們徹底告別了牌桌;也有車企半死不活,像哪吒、像極越,它們正在苦苦掙扎;還有車企遭遇了中年危機,比如BBA,比如大衆,比如兩田一產,它們的銷量也正在斷崖式下滑。但是,在這樣一片哀嚎裡,我們依然能夠聽見勝利的號角,依然能看到像小米這樣的黑馬,像理想這樣扶搖直上的玩家。我時常在想:爲什麼它們可以!而有的人就不行呢?在過去一年,參加了小米、長城、蔚來十幾場發佈會後,最近,我終於有了答案,因爲市場永遠都在那裡,江山就在那裡,哪怕再內卷,再激烈,可它從來不會缺少希望。關鍵在於:你怎麼去看待市場,你怎麼去理解用戶,你怎麼去技術創新。拿小米來說吧,上市9個月交付超過13萬,能有這樣誇張的成績。有人說是因爲雷軍的營銷能力,有人說是因爲小米的品牌效應,還有人說,是因爲地方的助力。這些因素的確存在,但更多的只是表象,小米汽車崛起的內核,其實只有“聽勸”兩個字。消費者不喜歡隱藏門把手,小米聽了;消費者希望有實體按鍵,小米聽了;消費者希望天窗能防曬,小米聽了...小到一個手機支架,大到電池安全技術,產品的裡裡外外,銷售的前前後後,只要消費者有呼聲,小米就有迴應。這就是爲什麼:同樣的產品參數,同樣的銷售渠道,同樣的資金消耗,甚至比小米更好、更多的情況下,有的車企只能月銷兩千,而小米能月銷兩萬的原因。因爲消費者的要求並不高,但能滿足消費者的只有小米。當然,不止是小米,包括同樣取得巨大成果的理想,在這兩家車企身上,你能明顯感受到這種態度,一切的一切,都在以用戶需求爲先。而在汽車智能化的今天,想要滿足用戶需求,車企不能只會錦上添花,更要有技術創新的硬實力。過去一年,在卷價格的同時,車圈也卷出了新的技術。比如特斯拉FSD V12端到端大模型架構問世,爲智能駕駛領域帶來了新思路;比如智己汽車搭載首個超快充固態電池,成爲行業焦點;比如理想開始思考,如何打通汽車與機器人等領域的協同......有人衰落,有人崛起,有人技術爆發,有人原地踏步。2024車圈的割裂,本質上,是一種市場邏輯的轉變。過去的多年,中國汽車市場一直是增量市場,大家都沒車,大家都想買車!但現在,每家每戶門前,都停着一輛車,當需求邁過了臨界點,汽車自然也從賣方市場,轉變成了買方市場,“話語權”已經來到了消費者這邊。但即便在這樣的環境下:有的車企還是放不下原來的架子,仍然高高在上,有的車企還是改了不原來的思維,仍然我行我素。於是,有的車企倒閉了,有的車企賣不動了!於是,市場需求不足,成了最大的背鍋俠。在我看來,今天的中國汽車市場,仍然是一個增量市場:2022年,美國汽車保有量爲2.83億,普及率84%;2023年,日本汽車保有量7650萬,普及率62%;2024年,中國汽車保有量4.4億,普及率31%。汽車市場,還大有需求,也大有可爲,至於怎麼爲,怎麼面對新階段的新需求,我想,小米和理想,已經給出了很好的答案。靠近消費者,理解消費者,服務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