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風波下的跨境電商: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

“鐵子們,能走的船不多了,沒得挑了,有什麼船就用什麼船吧。”

4月中旬,在義烏做海運貨代的李青在朋友圈發信息,催促他的客戶儘快發貨。

自4月起,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關稅已從基準關稅20%一步步推高至145%,其中對美出口的部分中國商品面臨的最高關稅甚至可達到245%。

據李青介紹,目前,他們公司美國關稅和海運費用單價之間的關係大致爲,關稅每上漲10%,貨物海運成本即上漲0.5元/公斤,部分貨物爲0.6元/公斤。4月3日至今,發往美國的貨物海運價格每公斤已經漲了6.9元。

一位也是從事海運的貨代則在社交媒體上寫道,月初,剛得知美國確定大幅上漲關稅那個上午,他最後一個美線收貨人通知停止收貨了,他趕緊通知駁船公司停止安排駁船、通知海運公司取消訂艙,通知同事停止報關,並儘快安排拖車將貨物拉出海關。

近期,陸續有體量較小的貨代也宣佈暫停收貨。

在一個關稅微信討論羣中,《鳳凰WEEKLY財經》獲悉,不少客戶都在找新貨代,“我們的貨代通知暫停收貨一週,美國業務部直接原地放假。”

“現在關稅太高,有些貨代要墊付資金,墊不動了,所以暫停了收貨。”據李青介紹,他所在的公司雖沒有停運,但船次也從原先每週三條,調整爲一條了。

由於“有船”,近期李青陸續接到幾個新單,能安排上船的都上船了,過程還算平穩。

據他介紹,美森的船(快船),在海上大概是11天左右,到港後要卸船,提櫃,交給快遞進行派送,總計時效大概是在20天內。如果是OA普船類的,在海上大概半個月,到港後排除卸船,提櫃,交給快遞進行派送,總計時效大概是27-35天不等。

船即將起航,屬於李青們的考驗仍在繼續。5月2日起,美國還將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額商品的免稅豁免政策以及T86清關模式,這是對美區跨境電商的“大考”。

在極限施壓的嚴峻態勢下,跨境電商產業生態中的各方 —— 從物流環節、商家,再到工廠源頭,無一不在主動求變,探尋突破困境的有效路徑。

在關稅中走鋼絲

這個4月,對從事橫跨中美的跨境電商工作相關人士而言,是難捱的。心一直懸着,眼一睜,先拿起手機,確定關稅又調整了沒有。

面對反覆無常、一日一變的關稅政策,海外物流的最終價格,也是一日一價。在靴子落地前,李青接到的調整通知是散貨增加2.2元/公斤,整櫃增加4100美元/櫃。

《鳳凰WEEKLY財經》注意到,李青所在公司文件中還特別備註:此規則適用於所有預計4月9日及以後開船的貨物,故我司會對當前預計開船時間在4月9日及以後的按照上述規則加收,若實際開船時間有波動將按照實際情況收取。

計劃趕不上變化,往往剛定好價格,關稅的數字又跳動了。

李青稱,短短一週內,物流價格跟着上漲了6.9元/公斤,這已是他們先“自砍一刀”後的報價。

同時,《鳳凰WEEKLY財經》獲悉,貨代在收取海運費用時,以往關稅一般是按照開船時間來計算,但現在波動過大,不得不以清關時的具體情況來收取。

海運價格節節攀升, 空運亦是如此。

鄭喬2021年開始接觸跨境電商物流行業,主做空運小包,其中歐美國家單量居多,一年CA(海外倉)訂單量超10億元。

空運物流成本漲價三成後,他的客戶比他急躁得多:美國這個站點還能不能做、漲這麼多利潤怎麼辦、如果提高售價單量會減少嗎?

“我們手頭有一些單價上100美元的客戶,對其影響有限。”鄭喬介紹,主要是個別做低價服裝的客戶在擔憂,“這是個很卷的行業,有些利潤率只在四五個點左右,關稅漲到這麼高,估計有些店會開不下去。”

一邊安撫這些客戶不要着急,鄭喬一邊爲客戶提供策略:通過報低貨值來降低關稅,“把申報價格填低一些,順利的話也就只漲幾美元左右,大多數的人都還能接受。”

這是行業內的“潛規則”。只是,低貨值報價屬於遊走在合規邊緣,尤其是如今遭遇查驗的可能性急劇增大。

以海運爲例,有媒體報道稱,美國海關的查櫃頻率已經大幅提升,過去100個櫃子只查1個,現在100個要查30個。

還有貨代建議去其他國家轉口,即使他們再三表示“安全”,還是有商家在意風險,回覆道,“越南在加大力度打擊轉口,美國也在準備打擊第三國轉口法案,別包運不包到,我們普通賣家可承擔不起高風險。”

如果不想冒風險,則只能靠漲價覆蓋成本。

從事物流行業多年,鄭喬並不將未來看得那麼灰暗,“在特朗普第一次任職期間,也曾來勢洶洶,即使在當時對部分商家產生了影響,後續還是迴歸正常了,中國出口的很多產品是美國的剛需產品,如果高稅率一直這麼維持下去,買單的還是美國民衆。”

不能跟單一市場死磕了

接連幾次的大幅度關稅上調,也讓商家們被迫調整經營策略。

在亞馬遜做成人類目產品的李峰算了一筆賬,以前發100美元的貨還能賺點,特朗普“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的免稅”政策執行後,僅關稅就吃掉他三成利潤,再加上物流費暴漲,更是雪上加霜。

據李峰介紹,他的產品是不能直接在亞馬遜花錢投廣告的,需要運營很多的賬號上鍊接測評提高曝光度,相當於額外增加的成本,一個店鋪可能要4000元到8000元,過高的關稅根本負擔不起。

“現在我們這些小賣家真的是兩頭受氣。美國客戶嫌貴,國內供應鏈又漲錢,亞馬遜還跟着湊熱鬧,FBA(亞馬遜物流)費用也跟着上調。”

這不是李峰第一次受挫,2018年他開始在亞馬遜開店,趕上了特朗普第一次任期的關稅風波,“那時候他把我們接觸口腔的口罩類、棉籤類產品全都封掉了。”

亞馬遜購物平臺

正是有了前車之鑑,李峰反而能夠很快冷靜下來,“他漲多少,我就漲多少,但銷量可能會對半砍。”

李峰認爲,從上一輪看,關稅風波結束只是時間問題,“美國內需是客觀存在的,通脹拉得那麼高,美國人也會有意見,他們總要買東西的。”

跨境電商平臺客戶成功總監Chris Yew告訴《鳳凰WEEKLY財經》,對中小跨境電商賣家來說,他們的成本壓力會變得非常大,關稅時刻在變,也很難量化他們的成本最終會增加多少,“除了漲價,其實沒有別的選擇,利潤已經很薄了,除非虧本賣。”提價的後果是銷量下滑,所有跨境電商的商家都有心理預期。

李峰稱,他漲價也不是盲目的,已提前想好了退路,如果美國持續拉高關稅,他會考慮暫停發貨,只留住店鋪,保持運營狀態,“發了也不一定賣得出去,不如到關稅調整後,再重新啓動。”

他也在同步考察海外市場,“東南亞應該是比較好做的,再加上TikTok比較火,在當地有影響力,可能會優先考慮。”

據李峰透露,身邊一些友商已轉戰其他海外市場,但考慮到成本問題,他還會繼續觀望一段時間。

客源需要多元化,在商家間已引起共鳴。

某跨境電商從業者在小紅書上分享她的經營心得,2024年就佈局了歐洲市場,在她規劃中,美國和加拿大市場已經被排到第二第三。她的理念是,“東家不打打西家”,歐洲、拉美、非洲也是非常好的,從點到面鋪開就行。

另一位商家則寫道,她熟悉的商家也有在關注墨西哥市場的,不是爲了去轉口,而是覺得墨西哥當地市場不錯。她查閱資料後,瞭解到墨西哥是西英雙語的國家,可以輻射南北美,絕大多數做美線的產品可以嘗試,不是完全沒機會。“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

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可做

事實上,即使美國對華關稅一再增加,短期內,美國市場也很難掙脫開“Made in China”的宿命。

Chris Yew告訴《鳳凰WEEKLY財經》,中國的供應鏈是世界上最好的供應鏈,比如說珠三角的電子產品,江浙滬紡織、傢俱都形成了完整、成熟的供應鏈,質量好、效率高。即使繞開中國出產地,很多工廠老闆也已經去了越南、泰國等地建倉建工廠,本質沒有區別。

曾給希音(Shein)供過衣服、布料的趙軍便是其中之一。趙軍稱,關稅風波再起,做跨境生意的商家裡,有工廠的一定是壓力最大的。

2024年初,他預感美國大選後關稅會有變動,在國內只保留了設計部、國內電商部門,一間布料展廳;同一時間,他聯繫到了越南的一家合作商,一起在當地開設工廠,將原先的產線平移了過去。

提前做準備,也是他從特朗普第一次任期時得到的經驗。彼時,趙軍熟識一家在華強北做數碼3C產品的商家,就沒熬過那輪週期,“做跨境3C就是這樣,關稅漲得太猛,有人尾款不付跑路了,他們就得接盤,起得快,敗得也快。”

有人失意,也有企業在那些年撿了“大漏”。

在上一輪關稅調整中,趙軍曾實習過的一家企業受影響,所生產的部分配件不允許從中國生產進口到美國,導致美國客戶把全部訂單下給了日本和韓國企業。本以爲錯失的訂單,在幾天後,又到了手中,“日韓企業找他們代工,價格還高了,原先一個配件直接出口到美國能掙2塊錢,給日韓代工掙了8塊錢。”

服裝行業也有類似情況發生。趙軍介紹,那一段時間,他的幾個朝鮮族客戶跑到韓國,和當地人合作開設一些貿易公司,接了大量的美國訂單。

“他們將辦公室設立在韓國,同時保留一些質檢部門,把工廠建在中國,收到布料後可以在國內自己的工廠加工,但我們的布料比較特別,比如某個花紋只有我有,他們就主動找我供貨,利潤也比較可觀。”

山東濱州一家棉紡織公司的工人正在趕製面料訂單

中美貿易所形成的產業鏈並非一朝一夕構建而成,自然也不會如此輕易就被徹底瓦解。

趙軍稱,美國人裡有許多“中國通”,近兩年許多素未謀面的客戶拖着一個行李箱就來到國內找他,一句中文不會說,但好像來過中國無數次一樣,“對我們的成本也一清二楚,他們和中國企業合作太多次了。”

情況一天一變,美國對越南的進口關稅也加到了46%,雖暫緩執行,但變動也隨時存在。

對此,趙軍不是很擔心,沒有美國客戶,也有其他客戶,他的工廠在越南,就能更快適應越南市場的需求。

“越南中產也在增加,比如廢土風或者朋克風的牛仔褲,中國就賣200多元,在越南500元起步。”在他看來,這都是可開拓的市場,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