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與經濟效益共贏 陸太陽能助庫布其沙漠築起堅實屏障
陸太陽能產業助力庫布其沙漠築起生態屏障。圖爲庫布其沙漠杭錦旗朔方新能源大基地。(新華社)
陸太陽能產業助力庫布其沙漠築起生態屏障。圖爲庫布其沙漠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瓩太陽能治沙項目區太陽能板下種植農作物。(新華社)
新華社報導,近年來,中國大陸內蒙古開展防沙治沙與風電太陽能一體化工程,推進庫布其沙漠治理。目前,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等庫布其沙漠北部地方,一片片太陽能基地在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同時,成爲當地生態治理、經濟發展的堅實屏障。
「太陽能+生態治理」建設模式實現板上發電,板間、板下統籌兼顧特色生態修復、經濟作物、造林綠化與技術創新,打造立體生態修復模式,讓沙海變成綠色電能涌動的「藍海」,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共贏。
庫布齊沙漠曾經風沙肆虐、人跡罕至。如今,已建成新能源大基地,一片片亮晶晶藍色太陽能板,在沙漠北緣構築起一望無際的「太陽能長城」,鎖住萬畝沙漠,成爲當地生態治理、經濟發展的堅實屏障。
《中國能源報》報導,大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三部門近日印發《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太陽能治沙規畫(2025—2030年)》,推動太陽能建設與荒漠治理深度融合。太陽能治沙須堅持「生態優先」,科學統籌生態保護與工程建設,通過全程防風固沙技術減少對脆弱生態的擾動。
沙戈荒地區是集中式風、光項目主陣地,也是「雙碳」目標下能源轉型關鍵領域。近日,大陸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表示:「『沙戈荒』成爲『十四五』新能源建設的新陣地,新增裝機超過1.3億瓩,昔日的不毛之地變爲了能源綠洲。」
走進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的庫布齊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這裡是「太陽能長城」治沙帶的中部。太陽能板下的沙土中,沙柳、檸條等防沙治沙植物茂密生長。
這裡,曾是沉睡的土地。內蒙古三峽蒙能能源有限公司先導工程相關負責人指出,內蒙古庫布齊沙漠鄂爾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是大陸首個沙戈荒大型風電太陽能基地專案,專案總裝機容量1600萬瓩,包含太陽能800萬瓩、風電400萬瓩、光熱20萬瓩及配套火電400萬瓩。專案通過蒙西至京津冀±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外送電力,建成後年輸送清潔能源約360億瓩時,可減排二氧化碳1600萬噸。
目前,庫布齊沙漠「太陽能長城」治沙帶已建成太陽能裝機1002萬瓩,實現太陽能治沙70萬畝,在建項目2977萬瓩,擬批覆兩個「沙戈荒」大基地規畫太陽能裝機1600萬瓩,全部建成後可實現太陽能治沙300萬畝。
建設“太陽能長城”治沙帶,更重要的還是治沙。鄂爾多斯市採取「太陽能+治沙」模式推進荒漠化治理,就是爲了在庫布齊沙漠北緣、黃河以南筑起屏障,阻止流沙入侵母親河。
「沙戈荒太陽能融合是雙向過程,需兼顧太陽能適應場景與生態治理要求。」水電水利規畫設計總院新能源研究院陸上能源部副主任陸國成說。
陸國成研究發現,場區內植被生長情況良好,太陽能電站對植被的生長有較爲明顯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