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新答卷 鐫刻青綠間(連線評論員)

對話人:

周珊珊 本報評論員

曹 雲 中國綠色時報新聞部副主任

周珊珊:今年是我國啓動國家公園體制改革10週年。當前,我國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已進入系統集成、全面推進的新階段。大家一直很關心,旗艦物種種羣數量有哪些變化?

曹雲:生態環境好不好,野生動物最知道。比如,全球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海南長臂猿,野外種羣數量由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設立之初的5羣35只增長到7羣42只,是全球20種長臂猿中唯一穩定增長的種羣。得益於棲息地面積至少擴大了4000畝,並建設遷移生態廊道等,長臂猿不僅數量在增加,生存質量也大大提高。這些年,衆多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重返生態樂園,國家公園自然景觀更加優美、生物多樣性愈加豐富。

周珊珊:生態改善“看得見”,生態價值“摸得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從國家公園建設中,如何窺見“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辯證法?

曹雲:一杯好茶,可以見證武夷山國家公園依託優質自然資源綠色轉型發展。2015年以來,得益於科技特派員助力,當地探索生態茶園模式,既解決了土壤退化問題,又維持了茶青產量穩定,提升了茶葉品質,實現了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由此更加印證,良好生態本身蘊含着無窮的經濟價值。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相互促進,可以釋放更大的發展潛力。

周珊珊: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需要全民共建共享。實現全民共享是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的目標之一,對此你怎麼看?

曹雲:如果你到大熊貓國家公園王朗片區所在的四川平武縣去走一走,會發現孩子們在“給原始森林做體檢”,跟着科研人員用紅外相機監測動物、在森林裡辨識植物。當地各種自然教育基地開發47個特色課程,探索出實現生態價值轉化的自然教育新路徑。2024年以來,平武縣累計接待自然教育訪客約60萬人次。通過生態旅遊、自然教育、社會參與等方式,國家公園爲公衆創造親近自然的機會,激發人們的自然保護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保護的良好氛圍。

周珊珊:鼓勵人們廣泛參與,使生態保護從“政府獨奏”轉向“社會交響”,蘊藏着治理智慧,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由之路。當然,今天我們談生態保護,深化科技賦能、拓展數字應用,已是共識和行動。我很好奇,國家公園有怎樣的科技加持?

曹雲:依靠數字技術,國家公園已實現對旗艦物種保護、人爲活動等重點領域的實時、精準監測。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有“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系統的支撐,可實現全天候、全區域動態監測。哪裡有野生動物出沒,工作人員的手機可實時收到通知,再選擇合適的巡護路線。這爲科學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極大提升了生態保護的效率與科學性。

周珊珊:前不久,首批5個國家公園全部完成確權登記,權責清晰能更好凝聚合力,守護萬物和諧共生。但讓保護責任切實落到實處,想必也不那麼容易。

曹雲:嚴格保護自然生態的原真性完整性,必須打破行政區域界限。爲實現生態系統的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我國不斷完善法律制度管理體系,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一法兩條例一辦法”法律法規體系初步建立。各國家公園所在地省區還建立局省聯席會議、局省協調聯動工作機制等,破除各自爲政、九龍治水的痼疾。

周珊珊:不只是國家公園,制度之嚴、督察之力、司法之威,讓生態保護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法治一路護航,監管長了牙齒,打通“預防—懲治—修復”的鏈條,真正將制度優勢轉化爲生態效能。

從旗艦物種的“數量”到增進福祉的“質量”,從全民共享的“流量”到科技賦能的“增量”,國家公園體制建設正以系統思維破解生態保護難題,以創新機制激活發展動能。

在更廣泛的意義上,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從系統和全局角度出發,“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年。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國正以系統觀念、制度優勢、科技動能,做世界綠色發展的堅定行動派,爲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東方智慧。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