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好、錢包鼓 阿勒泰「草原碳匯」爲綠色低碳城市創收

新疆阿勒泰草原碳匯爲綠色低碳城市創收。圖爲阿勒泰布林津縣窩依莫克鎮草原。(新華社)

新疆阿勒泰草原碳匯爲綠色低碳城市創收。圖爲新疆阿禾公路6月30日正式通車。(新華社)

新疆阿勒泰草原碳匯爲綠色低碳城市創收。圖爲新疆阿禾公路。(新華社)

新華社報導,從以白雪皚皚聞名的「雪都」,到新疆自然風景界的「頂流」,阿勒泰這座中國大陸邊陲之城,始終將綠色低碳融入城市肌理,向北深入布林津縣窩依莫克鎮,住在草原深處氈房裡的牧民金恩斯夫妻,年過半百,在此已度過30多個年頭,從沒想過,眼前綠意繁茂,竟與一個生態概念「草原碳匯」有關。

草原生態系統透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並以有機碳形式,將碳固定在草原植物體內和草原土壤中,這就是「草原碳匯」。草原是陸地上僅次於森林的第二大碳庫,在「雙碳」目標下,發展草原碳匯前景廣闊。

布林津縣林草局幹部靳素平表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望無垠的青綠因過度放牧、人爲開墾、局部乾旱,草原退化。「起初是零星白斑,後來不少白斑連成一片。水流漫過低窪處,鹽漬化來得更兇。」靳素平說。

當地林草部門稱,「十三五」期間,布林津縣藉由退牧還草、休牧禁牧等方式,修復退化草原,草原植被蓋度提升至50%至60%,隨着草原政策行動和技術行動持續深入,阿勒泰草原生態不斷改善,碳匯能力進一步提高。

2021年布林津縣在新疆率先開啓草原碳匯開發工作,草地固碳能力逐漸達標。經過市場機構監測開發,有200萬畝草原納入碳匯專案。2023年交易面積達97.5萬畝,產生碳匯量67萬噸,實現收益1976.5萬元(人民幣,下同)。

「6家人860畝地,每家每年能多收5000多元禁牧補貼。這筆收入可不少。」金恩斯說,草原最講究平衡,多少牛羊就要有多少草。

布林津縣財政局副局長舒建忠說,這些年阿勒泰持續加大草場恢復投入,讓牧民真切嚐到「生態好、錢包鼓」甜頭,而碳匯收入也將「取之於草、用之於草」,不斷反哺草場保護與生態提升。

從「養草」到「賣碳」,草原生態價值正在轉化爲實在的經濟收益。「目前阿勒泰可開發草原面積約1億0717萬畝,草原碳匯資源規模較爲可觀。」阿勒泰地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幹部劉金虎說。

爲保障碳匯功能穩定,阿勒泰地區正落實第三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投入3.58億元覆蓋1.07億畝草地,其中 2507.87萬畝草地實行禁牧補助,8210萬畝草地推行草畜平衡補助。2024年牧場實際放牧量均低於理論載畜量,有效避免過度放牧對草原的破壞,讓「碳庫」持續「儲能」。

在阿勒泰,冬季供暖不再依賴燃煤,市已實現電採暖全覆蓋,新能源公車穿梭大街小巷;喀納斯、禾木等核心景區「以電代煤、以電代油」模式全面落地,低碳營運成爲共識,綠色理念滲透到每個服務環節。

能源結構的「綠色革命」尤爲亮眼。作爲欠發達地區,阿勒泰早早實現能源結構低碳轉型:非化石能源佔比達50%以上

當地剛開通的阿禾公路,一個月間便迎來40多萬自駕遊客,生態優勢鋪就一條「黃金通道」,成了實實在在的人氣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