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遷了、薪水也漲了「爲何還不快樂」?中年最常見的「幸福陷阱」看完心有慼慼焉

▲40歲後迎來中年危機?日本精神科醫師提醒,成功不等於幸福,唯有脫下面具、傾聽內心,才能真正找回快樂。(圖/Pexels,下同)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步入40歲以後,不少人開始面臨所謂的「中年危機」(Middle-age crisis)。面對精神與生活的不穩定,人們該如何調整?癌症研究會有明醫院腫瘤精神科部長清水研醫師,近日在日本《朝日新聞》分享了自身經歷與觀察,指出「只要在社會上成功就能幸福」是一種需要放下的幻想。

面具背後的壓力清水研表示,許多人因爲「想被父母或社會認可」或「不能給他人添麻煩」而戴上人格面具(Persona)。他回憶自己的成長過程,嚴格、身爲律師的父親經常叮囑,「要成爲立派的人」、「要爲社會做大事」。在這樣的期待下,他長期揹負着「必須如此」的枷鎖,並懷抱強烈的承認欲。

「把升遷或成功視爲目標,在人生前半段或許有意義,但維持面具需要能量。當人步入中年,能量逐漸不足,工作與家庭責任卻不斷累積,就容易陷入疲憊。」他指出,中年常見的狀況是,該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卻無法完全應付,爲了得到評價而拼命努力,結果工作只是草草完成,心卻始終得不到滿足。

隨着體力下降,身邊也開始出現親友生病、甚至離世的情況,這些都會讓人產生疑問,「這樣下去真的好嗎?」、「要如何才能幸福地活着?」

找回「想要」的聲音如何才能脫下面具,回到真實的自己?清水研提出方法:從傾聽內心聲音開始。

「請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想吃的東西就去吃,想看的電影就去看。從小事開始累積,能逐漸帶來解放感。」

他強調,初期需要一點刻意的練習。例如,當腦中浮現「我想看那部電影!」,這就是「想要」(want)的聲音,不要把它壓下去,而是去實現它。這樣的有意識行動會逐步培養內心的「want」,讓它愈來愈清晰。

隨着時間推進,人會慢慢意識到「不想再過違背自己感覺的生活」。在遵循這樣的思維下,面具會自然脫落,真實的自我也逐漸浮現。

「在某些意想不到的瞬間,人會被感動,那就是遇見真實自我的時刻。而且這樣的領域會逐漸擴大,最終與『自己也不曾認識的自己』相遇。」

對於「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他也建議先從「停止做不想做的事」開始。當生活騰出空間,內心的聲音就會漸漸浮現。

從小提琴的痛苦到樂趣清水研回憶,自己在40歲後也經歷了巨大的轉變。過去,他從3歲開始學小提琴,但長年覺得上課只是痛苦,甚至常被父母責罵「不夠認真」。

高中、大學時期,他雖然持續演奏,但動機只是「想被稱讚很棒」。成爲醫師後,他曾有一段時間完全放下琴弓。

然而,在40多歲後半段,大約5年前,他突然決定重新拉小提琴。「這一次,我只是單純拉自己想拉的曲子,隨心所欲。結果越來越覺得這纔是真實的自己。童年時被視爲『管教』的課程,如今變成了無窮的樂趣。」

放下「成功=幸福」的勇氣「要捨棄『成功等於幸福』這種幻想,脫下面具,需要勇氣。」清水研直言,但一旦放下,人的工作表現反而會提升,心靈也會更加豐富,對他人也能展現更多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