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火炬照亮前行路

手捧一束白菊,北京市民徐先生站在隊伍首位,靜靜等候入場。在他身後,位於北京宛平城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外,前來參觀的羣衆已排起長龍。

7月7日,《爲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開幕。部分駐京部隊官兵、軍隊離退休老幹部和社會各界羣衆走進紀念館參觀,追尋那段中華兒女共赴國難、浴血奮戰的烽火歲月。

“14年抗戰的勝利,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浴火重生的偉大勝利,也是我們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偉大勝利。”陸軍兵種大學某學員隊幹部萬策說,他們所在校區位於盧溝橋畔,每年新學員的“開學第一課”就是參觀“七七事變”爆發地,“抗日英雄以血肉之軀築長城,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作爲新時代革命軍人,我們應牢記抗戰歷史,弘揚抗戰精神,矢志奮鬥強軍。”

展廳一角,一位花甲老人坐在自帶的馬紮上,認真觀看面前播放的黑白紀錄片《通往延安之旅》,不時在本子上記錄着。老人告訴記者,他的父親是一名抗戰老兵,在父親的影響下自己也很關注抗戰歷史,每年都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我來這裡重溫歷史,回去講給孩子們聽,告訴他們要不忘國恥、報效祖國。”

在展廳第三部分,一張不起眼的書桌吸引了海軍某部幹部劉澤宇的注意。它被擺放在“窯洞”裡,復原了1938年春天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撰寫《論持久戰》時的場景。“兵民是勝利之本。”劉澤宇的家鄉是山東濟寧,抗戰時期著名的鐵道游擊隊就活躍在濟寧的微山湖上。“我從小聽着魯南軍民同心、合力抗敵的故事長大,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我們都是人民的子弟兵。”劉澤宇說。

來自房山區的五年級學生劉珈彤,一邊認真觀看展覽,一邊拍照記錄,胸前的紅領巾十分奪目。“作爲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我一定好好學習、不忘國恥,爲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劉珈彤說。

展廳中,一面由5098張抗戰老照片組成的照片牆令人震撼。這是四萬萬中國人14年浴血抗戰歷程的見證。

照片牆前,95歲抗戰老兵馬桂堂久久駐足。“我有許多戰友犧牲在戰場上,沒有等到勝利的那一天。”馬桂堂說,“戰爭是殘酷的,勝利來之不易。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偉大抗戰精神,銘記歷史,珍愛和平,永遠聽黨話跟黨走!”(辛悅)